|
|
|
|
2015-10-14 第B01版:发展
|
大 | |
中 | |
小 |
|
|
宏观经济走弱 货币政策别再只盯住CPI和就业 |
|
|
作者:
张洽棠 杨虹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588 |
|
|
|
在制造业不景气的同时,非制造业数据却还不错,其中,服务业占了相当的比重,这是否说明第三产业还逆势发展不错呢?专家提醒我们,服务业所依存的依然是工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家。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杨虹 近日,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了相关的经济数据,如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662.7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1~7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而PPI则已经连续40多个月同比下降,不过,9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与上月持平。 面对不同的经济数据,应该如何看待宏观经济走势?中国货币政策是从紧还是从松?未来货币政策应该如何走?相关受访专家表示,宏观经济走势相对偏弱,货币政策条件有松有紧,未来货币政策或将盯住更多目标,同时进行前瞻性反思。
宏观经济相对走弱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都显示经济不够景气,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在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治理。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认识如果还是像前两年所认识的“新常态”,可能会耽误对很多问题的治理。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非常时期,近期的经济数据,如工业企业利润、PPI等反映了生产领域的通缩在进一步深化。 除了生产领域外,据统计,我国同期债务率已经超过260%,企业债务率已经超过了GDP的1.7倍,这基本上是全世界最高的债务率水平。刘元春表示,这个债务率水平已经导致出现一个临界状态,这个临界状态就是从前几年的“借新还旧”已经过渡到了现在的“借新还新”。 在制造业不景气的同时,非制造业数据却还不错,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9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与上月持平,服务业占了相当的比重,这是否说明第三产业还逆势发展不错呢? 刘元春表示,任何一个经济,服务业所依存的依然是工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家。当工业持续萧条这么长的时间,会不会有一天传递到生产性服务业,最后再传递到消费性服务业呢?在2008年9月份,服务业的PMI指数也是53点多,但是到10月份,这个参数就变成46点多了。刘元春表示,千万不要被这个指数所迷惑,这个参数所反映的状况可能和大家感觉的很不一致。
当下货币政策既紧也松?
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货币政策。10月9日,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那么,目前的货币政策如何算松紧适度呢?从哪几个指标可以判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范志勇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从货币政策的市场条件来看,当前的货币政策虽然是稳健的,但是在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紧的状态。 首先,可以从货币增长率来看。范志勇表示,如果看同比增长率的话,跟历史上的低值相比现在的增长率还要低。目前的货币增长率是相对较低的水平。 其次,可以看实际利率。范志勇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它的产出的价格是通过PPI来反映的,根据近期中国的PPI走势,再结合贷款的基准利率简单计算的话,中国贷款的实际利率处于历史上比较高的水平,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接近10%的利率,从2012年就开始出现了。当然,这个实际利率的计算还是根据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而在现实当中企业贷款的利率要比基准利率高很多。 刘元春也认为货币政策偏紧,他表示,现在全球均衡实际利率低于负2,全球采取零利率都是不为过了,而经合组织(OECD)测算的发达国家均衡实际利率也是为负的。因此,按照他们的方法,中国实际均衡利率可能也是很低的。另外,整个工业企业的利润率,规模以上只有5.4%,规模以下只有4%以下,加在一起业内估计目前也就在3%左右,而央行设定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为4.6%,如果由市场定价还会上浮,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偏紧。 不过,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对此并不认同,他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货币政策并非名稳实紧。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社会融资增量减少了1.46万亿元,其中贷款是多发了8000多亿元。所以,上半年的数字能说明问题,贷款是增加的,减少的是委托贷款、信托、贴现、企业债券,等等,而这和中国整个金融结构有关系。
货币政策或需前瞻性反思
如果说货币政策的条件既有紧的一面,也有松的一面,那么如何能够实现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目标呢? 货币政策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定位,非常之时需要非常手段,常规性的微调永远达不到效果。刘元春表示,大家认为CPI还很稳定,就业还不错,因此货币政策不用调。但是2008年大危机之后产生的大反思,很重要的一点是,传统货币政策盯住CPI和就业是有问题的,除了这两样外,还要盯住资产价格,还要盯住汇率,同时还要关注这些参数关系之间的变异。因此,货币政策的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货币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呢?刘元春表示,过去经常讲“去杠杆”,今天则是“控风险,稳增长”,很多人说控风险要勒紧裤腰带,要稳增长就要放松。控风险、去杠杆绝对不是要勒紧裤腰带,控风险和去杠杆与货币政策的宽松定位并不冲突,理论的研究和美欧日等国的实践证明,所有采取紧缩定位的中性政策在去杠杆过程中都是失败的。而我们好像总在走别人已经抛弃的路,永远不反思前瞻性的,特别是在理论上前瞻性地反思中国货币政策新的框架、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恰恰是最重要的。 范志勇表示,货币政策应该从现在的名稳实紧转为适度宽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稳定当前中国的总需求,而总需求不仅是对当前的收入有影响,长期的总需求下降,还会导致对未来中国潜在产出的影响。如果一个人长期失业的话可能就丧失劳动能力,最后导致退出劳动力市场。 那么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导致经济过热的后果呢?对于此问题,范志勇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太可能。财政政策现在受到了比较强的债务约束,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在提升,在中国目前资产泡沫的情况下,经过6月份股票市场的调整,以及结合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来看,为货币政策采取比较宽松的定位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