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1-25 第A03版:价格
|
大 | |
中 | |
小 |
|
|
从“瓶颈”到“准市场”的气改 |
专家认为,天然气价格完全市场化,关键在实现“输售分离” |
|
作者:
侯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670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侯帅
1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天然气价格调整文件,将各省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统一下调0.7元/立方米,下调时间恰在北方供暖当口。据北京市丰台供暖所赵宏图介绍,11月20日起下调的费用,对近两年煤改气的供暖公司可谓“雪中送炭”,“0.7元的下调幅度还是很大的。” 同样在此当口,东三省燃煤供暖引发的雾霾,被媒体埋汰了一遍又一遍,煤改气的呼声不断。 “供暖前期降低天然气价格,既可刺激依然用煤地区,又可利好改气企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表示,调价,不仅针对供暖,而是为了加速天然气发展。那么,我们为何要对天然气价格进行调整呢?
清洁能源中现实首选的瓶颈
"出于环保考虑,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无疑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现实选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研究员景春梅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虽然近几年新能源发展风生水起,但在景春梅看来,东部地区水资源匮乏,风电光伏生物能源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实际应用,唯有天然气相比较"讨巧",且较核电,大众接受程度高。同时,天然气于我国储藏较丰富--根据国土资源部2014年10月份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5)》显示,2014年,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438亿立方米,连续第12年超过5000亿立方米;页岩气首次探明地质储量1068亿立方米。从油气矿产资源潜力看,我国天然气资源潜力大于石油,将进入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 但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可行的能源,却存在一个市场难以认可的弱点--价格。 夜班兼职司机鞠宏伟在山东威海机场拉活两年,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由于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早已将手头的车由天然气罐改为了液化石油气罐,"液化气1公里不到3角钱,天然气1公里得4角钱。" "出现这种替代,与两种产品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不同有关。"对此,迟国敬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道,液化石油气价格在中国早已市场化,随着国际油价走低,液化石油气价格几乎同步、同比例变动,但天然气价格的变化往往滞后于国际价格半年以上。 加之,前期进口采购时,对于油价突然急剧降低,并未有过多考虑与准备。这最终导致我国天然气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种这劣势已表现在多地,江苏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澔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今年4月份,天然气价格并轨之前,因油价下降,CNG对汽油汽车的燃料比价优势大幅缩减,天然气车整体需求增速放缓。"即使在4月份天然气价格下调之后,前三季度统计数字依然不乐观。2015年1~9月份,CNG销售1937立方米,同比下降13.6%。" 因比价劣势被化石能源替代,显然不利于能源体系清洁化的建设。这一点从天然气在整个一次能源的占比不难看出: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4)》指出,中国能源结构不断改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不断上升。2013年能源生产结构为:原煤占75.6%,原油占8.9%,天然气占4.6%,水电、核电、风电等占10.9%;但同在这份报告中显示,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的占比却差强人意:煤炭占66.0%,石油占18.4%,水电、核电、风电等占9.8%,天然气占5.8%。 "今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可能在6%左右。"迟国敬表示,"亚洲平均水平接近12%,国际平均占比为24%。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6%左右的消费占比相对偏低。" "不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加剧了化石能源的消耗,也使得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利用。"景春梅认为,这将影响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203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或增长到50亿tce(吨标煤)左右,化石能源仍将为主体。同时,2030年,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因此不到6%的占比远远不够。就近两年天然气消费增速看,亦难以替代削减化石能源的比重。" "我国计划2020年天然气消费占比目标是10%,天然气无疑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清洁能源的现实选择,也是几届国家领导人对国际的一个承诺。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前三季度天然气使用增速不到2%。"迟国敬认为,天然气行业自身需加快自主生产,开发非常规天然气,以对冲之前已签进口气;政策方面,还需要从价格改革入手解决。那么,自2011年引入"市场净回值"以来的气改,进展如何了呢?
走完"三步走"只是开始,目标完全市场化
近几年天然气价格改革可谓稳步推进。正如10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所述,"为了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我们区分了非居民用气和居民用气。对非居民用气,我们分3年理顺了价格关系,也建立了与可替代能源挂钩的联动机制。这项改革在今年4月份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 4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进行"第三步"调整,全国各个省市根据自身情况亦有所调整并轨。在江苏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文俊对记者介绍道,按照"最高上浮15%,下浮不限"的规定,常州港华天然气门站价格总体下调0.11元/立方米,按照基准价管理,相当于最高销售价格下调0.13元/立方米。 记者从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为记者提供部分大工业客户节省成本名单中看到,年用气量在千万立方米的客户,年节约成本在120~180万元左右。 "按照我们非民用气量在2.74亿立方米/年估算,调价能至少共为企业节约成本3560万元。"总经理黄澔告诉记者,其中工业2870万元,商业企业650万元,其他企业40万元。 对于价格下调,"割让"利益给下游企业,记者在黄澔身上并未看到不悦。原来,下游企业成本的节约,为上游带来的并非收入的减少,而是用户的开发--据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统计,在价格优惠政策的吸引下,2015年1~9月份,累计发展工商用户236户,工业客户累计销气量1.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近8%;商业客户累计销售气量380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 从江苏常州可以看出,从"两广"天然气价改实验经验到"三步走"走完并轨,有效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清洁能源的使用。天然气价格改革并轨之后亦是马不停蹄--今年下半年,多地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机制在阶梯气价听证会方案中应声而出;11月价格再次下调,并将现行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以下调后的价格作为基准门站价,供需双方可在上浮2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协商确定最终门站价,于一年后执行。 "如果产品产量、定价没有自主权,一个企业将不是一个真正的微观竞争主体。"景春梅认为,一系列动作中,"基准门站价格管理"意义很大,从固定价格改为浮动价格,加大了自主议价协商空间。 "三步走"之后的步伐,让我们看到天然气价格改革利落地朝着市场化提挡加速。尽管专家学者认为,当前价格仍未调到位,二度下调的天然气价格仍高于其他可替代能源产品,工业用气方面,煤改气仍然存在经济性劣势。但我们也从常州港华的下游用户中不难发现,在一系列政策与环境的作用之下,天然气的市场在逐渐恢复。 "环境约束愈加明显的形势下,无论是倒逼还是自主升级转型,都是对企业有利的。"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成告诉记者,纺织行业虽然是冬天,但他所在的企业一直接单不断,一水的知名大客户,而这些大客户爱打环保牌--"达标考核条件之一,便是对环境的影响。" "新环保法的实施与天然气的价格下调,在这些政策法规作用之下,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改换使用天然气。"黄澔告诉记者在与下游企业沟通时也发现,随着价格改革的深入,尤其终极目标完全市场化的信号释放,大家对于天然气的态度在变。 从"有条件"到"完全",关键在输售分离
今年7月份,为实现完全市场化这一气改终极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建设。 11月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出台,再次明确非居民用气应加快进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由供需双方自行形成具体交易价格。力争用2~3年时间全面实现非居民用气的公开透明交易。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要定期向社会发布交易信息,尽早形成公允的天然气市场价格。 "国内各种燃气的信息公开透明,避免信息不畅通的浪费,是交易中心的主要亮点。"迟国敬表示,国家管着价格"天花板",鼓励"天花板"之下稳中有降,交易中心的作用就在此,"是偏向市场化的一种模式。" 在实际运行中,11月20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当日起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天然气综合门站价格应声而降,反应迅速,得到了舆论认可。 景春梅认为,能源价格改革的关键是建立起合理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目前来看,这一重任,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承担不少。但真正实现这一机制,还需天然气行业的竞争环节非竞争环节分离,"当前价格混在一起,应当输配成本与天然气价格划清界限--气是气,管道是管道。"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担负重任的"准市场"上海交易中心眼中,从"准"过渡到"完全",最需解决的又是什么呢? "真正市场化的第一前提是管道要完全开放,输送公司必须保证只是输送。"交易中心综合部门的李少斌认为,同等条件下,进行交易其实很简单--比较价格,但天然气特殊在需要管道输送。目前,管道容量并非完全透明,交易者对此难有输送概念。同时,还难以避免输售一体的公司明明有容量,因销售问题不给予输送,甚至利用管道输送排挤其他销售环节的竞争对手。 当前,虽然交易中心的工作在稳步推进,但因管道输送问题,需线下工作,成本较高。李少斌坦言,需对管道拥有方"做工作"。"如果对当前交易中心定性的话,那还是有条件的市场化,'合理透明'也是有条件的。"因此,他对记者表示,很期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天然气价格改革"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下一步,"虽然需要一步一步来,但还是很期待。" "对于天然气的现况,市场表现出来的直接因素是价格,但更多还是受制于价格之外的这些原因。"景春梅告诉记者,如上游不开放,仅几大企业勘探进口依然是垄断一体化的格局;非常规天然气,无论是开发还是进口,都难以进入管网,不能有效充分供给…… 同时,目前,"三桶油"格局是,中石油在上游与中间油管道处于优势地位;中石化拥最有大的下游销售市场;中海油则在海气方面独树一帜。景春梅对此表示,他们并无交叉,各自优势领域难以形成竞争。就此,仅理论上而言,难以实现有效供给。"对于'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等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的改革时间表,仍将拭目以待。" 作为企业方的黄澔同样看重管网,"应当支持天然气的引进和管网建设。"此外,他还对记者表示,调价之后,天然气价格仍然偏高,提高天然气竞争力是优化国内能源结构的关键之一,期望国家尽快配套完善能源、环保、财税、监管等方面政策措施,使天然气与煤炭等一次性能源相比较具有竞争力,"这是大幅度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途径。" "无论怎样,近年的改革,将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带动中长期供气量增长。"迟国敬表示,这些天然气市场化的举措,会让价格随行就市,稳中有降,更能够促使相关企业在采购天然气时,更加理智成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