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1-25 第B07版:VC/PE与新兴项目
|
大 | |
中 | |
小 |
|
社科院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指出—— |
中国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任重而道远 |
|
|
作者:
张守营 张子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379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守营 张子麟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蓝皮书”)。其指出,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资本市场在激活微观主体创新、促进传统行业转型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期限错配严重的银行部门贷款、发展滞后的低融资成本债券市场和波动剧烈的股票市场,却也表明中国要实现金融结构证券化转型、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任重而道远。”
债务—通货紧缩成症结
蓝皮书指出,通过对历年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分解,发现在通缩情形下上市公司运营能力降低、较弱的偿债能力和更高的融资成本拖累了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则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进一步分析指出,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大的转型,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经济减速和通缩困扰着经济的健康发展。2015年GDP增长预计为6.9%,基本完成7%左右的计划增长目标,2015年上半年GDP平减指数为负值,从2012年3月PPI转为负值以来已经持续3年有余,生产部门的通缩已经传递到总体经济,总体经济进入通缩境地,通缩直接削减了公司的利润,同时导致真实利率升高,企业财务费用增加、投资能力下降。“由此可见,债务—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困难的重要症结所在。”
多层次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蓝皮书指出,虽然2014年股权市场表现不俗,但我国现有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无疑与通过证券化改善创新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尚有很大距离。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银行部门贷款规模居高不下,并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低融资成本的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股票市值波动巨大,存在偏高的融资系统风险等。 张平也指出,虽然利率市场化等改革措施加速推进,但受中国政府软预算约束和产业结构积重难返等问题的影响,在高利率环境下信贷资源更容易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等领域集中,这不仅形成了巨大的资金黑洞,加剧了资源的错配和浪费,也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去杠杆化进程,延长了通缩机制下市场对过剩资源的清洁过程。 此外,在“蛋糕”大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可能对其他经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形成挤出效应。近年来,虽然货币政策一宽再宽,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资金越紧张,对于那些没有传统固定资产抵押、资金可得性差的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来说,其融资难的问题就越突出。”张平说。
破解“魔咒”靠改革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蓝皮书的建议是,盘活存量、深化改革,促进中国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同时,未来资本市场建设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软预算部门改革,推进以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蓝皮书强调,“以改革换发展,特别是软预算部门的改革,地方政府、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的改革,国企改革,垄断部门改革等,打开国内发展的空间。”蓝皮书说,市场化改革的特征就是要打掉“纵向”计划或行政分割的体制,转向依据市场配置资源的“横向”体制,应通过资本市场将中国人的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安全和有创新收益的投资,有效地推进中国财富的持续积累和持续增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