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2-04 第A03版:新闻视点
|
大 | |
中 | |
小 |
|
|
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苦练内功” |
|
|
作者:
李明思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896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明思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全球工业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迎来重大变革。中国制造,站上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在第21次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研究院(所)长会议暨成果交流会上,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话题颇受关注。 “相关研究表明,过去25年,凡是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制造业增速最快,增速非常高,所以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引擎,为结构变革带来红利。”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制造业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源泉之一,而且也为从低收入阶段迈向中等收入阶段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后,我国将进一步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抓紧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下一步,中国将向中上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迈进,不能缺少制造业。高收入国家更需要具有竞争力的强大制造业。”马晓河表示。 对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内涵,马晓河谈了自己的理解:雄厚的制造业规模;产业结构优化,有完整的产业供应链;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发展能力。 马晓河强调,我国拥有的诸多体制优势,有助于把制造业“由大到强”。不过,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创新严重不足,低端、传统制造业在衰退,中高端制造业却成长缓慢,制造业出现“空心地带”——“老鸟飞走了,新鸟没来,笼子却打开了,新兴产业增长暂时无法完全弥补传统产业衰退的空间。” 针对制造业发展,马晓河开出了“综合药方”:加强创新、改造传统行业、改善政策环境、优化人力资本、瞄准高端调整对外投资战略、改掉僵化过时的体制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表示,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转’,主要指加快培育新增长点;二是‘升’,加快推进产业升级。”黄汉权说。 马晓河强调,下一步,中国制造业要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叠加机遇期,借助完备的产业链,加快转型,降低低端制造占比,淘汰落后制造产能,提升中高端制造比重,打造以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主导的智能精细绿色制造业体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