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12-04
2015-12-04 第B02版:发展·周末观察 大 | 中 | 小 

破除人民币“入篮”的认识误区

作者: 沈建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724
    
内容辑要:
    确保中国经济不出现断崖式下滑,从供给端发力走出产能过剩困局,防范金融风险将是未来五年的重要任务。

沈建光

学人简介: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11月30日,IMF公布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且权重占比超过日元和英镑,位于美元、欧元之后,成为SDR篮子第三大货币。
    然而,笔者发现,当前观点轻视了人民币加入SDR的意义,存在以下几种误区,需要冷静看待:
    误区一:人民币“入篮”只具有象征意义,实际意义非常有限。
    不少观点认为,SDR只是IMF记账单位,由于其不能直接用于国际贸易支付和结算,人民币“入篮”只具有象征意义,实际意义非常有限。但在笔者看来,上述判断,轻视了人民币加入SDR对国内金融改革以及全球金融市场改变的里程碑意义。金融危机以来,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国际化积极推进,并辅之以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等多项改革。考虑到当前欧洲日本经济低迷,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美元仍保持一家独霸,此时人民币加入SDR篮子,对外有利于改进全球国际货币体系,维持全球金融稳定,对内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维护储备资产安全,以及配合“一带一路”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人民币双向应用,这些重要意义不应被忽视。
    误区二:人民币加入SDR提前透支了改革预期,日后改革步伐放慢。
    毫无疑问,为争取人民币加入SDR,近五年来,中国金融改革步伐较快,在笔者看来,此次人民币加入SDR篮子是对以往金融改革成果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未来改革之路会有所停滞。实际上,人民币开启国际储备体系之路更加需要加速改革,如金融改革方面,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大力发展人民币相关金融工具以扩大人民币适用范围。与此同时,国内相关配套改革也必不可少,如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法制建设,等等,毕竟唯有加速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更加开放的市场,避免金融风险。
    误区三:人民币“入篮”权重仅占一成,比重低于预期。
    在笔者看来,人民币首次纳入,便超越日元与英镑,位列第三,已经表达了IMF对于人民币五年来广泛使用的肯定。当然,考虑到未来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预计五年后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深入,人民币占比进一步达到14%~15%左右的水平并非难事。但笔者认为这一比重十分合理,对人民币而言已经是重大利好,不应有过度负面解读。
    误区四:人民币“入篮”之后,人民币会出现大幅贬值。
    在笔者看来,人民币加入SDR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开端,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如资本项目开放、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双向流动安排等,会提高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而一旦人民币大幅贬值,不仅在全球经济低迷之时对出口无益,更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导致最终贬值超出预期,引发大量资金外流,重创中国经济,中国央行必定不会允许上述情况发生。
    展望明年,人民币走势还需考虑美国货币政策与美元走势。在笔者看来,如今美元走强,美元指数在100左右已经体现了加息预期。从基本面来看,美国短期内经济向好,但主要靠地产、金融推动,页岩气等能源行业投资,出口行业以及制造业都无法承受过强美元,因此笔者预计100是美元的阶段性顶部,明年加息不会步子很大,美元小幅升值之下,预计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走弱,对其他货币一揽子货币保持稳定是大概率事件。
    误区五:利好出尽,中国面临大规模资本外流风险。
    在笔者看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确实会导致人民币双向波动加剧,这也就意味着,在日后金融市场继续开放的同时,防范风险至关重要,切不可大意。
    展望未来,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笔者预计各国央行会率先增加人民币资产储备,考虑到目前人民币在官方外汇资产占比中已达1.1%,如果未来5~10年,这一比例提升至4%~5%,则将带动各国央行增加4000亿~5000亿美元需求。而伴随着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金融衍生品增加,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动机也将提升,双向流动渠道拓宽对于稳定资本流出是个利好。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