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2-04 第B02版:发展·周末观察
|
大 | |
中 | |
小 |
|
|
让OPEC提振石油价格有多难? |
|
|
作者:
冯明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48 |
|
|
|
内容辑要: 目前大多数OPEC成员国都面临财政压力的低油价环境下,大幅削减配额协议达成的可能性并不大。
冯明
学人简介: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员
近日,OPEC将在维也纳举行第168次会议,会上将就石油市场现状讨论并决定未来半年至一年的石油供给策略。随着这次会议的邻近,国际市场上与原油相关的交易也进入了一个比较谨慎的静默期。 2014年11月,OPEC会议做出了维持3000万桶/天的配额上限不变的决定。那么时隔一年之后,在多数成员国都深受低油价之苦的情况下,OPEC会继续去年的策略,还是会有所调整?换句话说,OPEC会不会达成限产协议,通过一致行动来提振石油价格? 直观上看,卖东西的人总希望所卖之物价格越贵越好,OPEC当然也不例外。但身处市场中的参与者很清楚,意愿取决于能力:尽管世界石油市场是一个双层寡头市场、OPEC占到全球石油总供给的40%以上,但是其市场势力是有限度的。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该组织很难做到借助其市场势力来抬高油价获益: 原因其一,如果仅在短期内减少供给,那么考虑到当前高企的库存,难以起到抬高油价的作用;而如果长期减少供给,那么其份额会被其他产油国抢走。这一困境也是去年底会议上OPEC艰难选择了“弃价保额”的主要原因,现在仍然存在。 原因其二,考虑到价格弹性,如果仅小幅减少供给,OPEC难以收益;而大幅减产的可行性和约束力则都是存疑的。例如5%的减产,即便能引起略高于5%的价格提升,但对于总体上提高石油出口收入来讲效益并不明显,杯水车薪;而20%甚至更大幅度的减产,虽然对应的价格弹性会更大,但在目前大多数成员国都面临财政压力的低油价环境下,大幅削减配额协议达成的可能性并不大。 原因其三,最大的成员国沙特并没有强烈的意愿来减产提价。沙特占到OPEC全部产能的1/3以上,在组织内部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石油王国”固然在意石油价格的涨跌,但当前最关心的乃是其在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与主要域外大国之间的关系。沙特心里非常清楚,石油是一个周期性产业,只要替代技术尚未大规模商业化,油价早晚会止跌回升,届时依靠丰富低廉的石油储藏,沙特依然是最大的供给方之一,所以大可不必逞一时之意气。 原因其四,OPEC内部成员国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集体决策面临困境。有些成员国是希望提振油价的,有些意愿则不是那么强烈。前者以委内瑞拉等外围国家为代表,后者以沙特、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为代表;两个群体在石油储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差异很大,因而期待的石油政策也不同。即便各方就限产提价达成一致意见,配额分配难题也可能足以让计划搁浅。 最简单的做法是各成员国按照比例分摊配额削减任务,但实际上这并不公平;而且因为很难保证所有成员国都相容,所以即便达成了协议,也会有人不遵守;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尽管不是单次博弈而是重复博弈,但如果沙特无法或者不愿动用惩罚机制作威胁的话,那么就无法确保其他成员国遵守。在历史上,沙特曾经担当大国义务,承担了主要的减产责任,但这一次很难认为沙特还有能力、有意愿这么做。沙特目前的上策是在欧洲和亚洲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而不是主导风险很大的限产协议来自缚手脚。 综上所述,OPEC会议上更可能做出的决策是维持去年的表述,而非改弦更张。达成限产提价协议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