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2-16 第A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脱贫攻坚合力向前 |
|
|
作者:
李杨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930 |
|
|
|
编辑部时评
李杨
脱贫攻坚即将开启5年倒计时。“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在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主要目标之一。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召开的各类脱贫工作会议,多次释放出这一强烈而紧迫的信号。 消除贫困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了诸多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为2020年实现7000多万人口脱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在现有的脱贫模式中,无论是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还是生态补偿脱贫等,贫困人口往哪里去、扶贫资金从哪里来,始终是两个重要命题。前者,涉及“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生产力布局优化、城乡统筹发展。在协调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统筹好那些可容纳人口的城市与小城镇、可吸收劳动力的产业、可承载经济发展的生态容量,扶贫开发可以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找到更多结合点。 而后者,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方财政收支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不仅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保证地方扶贫配套资金及时到位,还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扶贫开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另一方面,如何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整合资金、集中资源“办大事”,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重要内容。 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方面,不少地区目前都已展开探索。让各级财政资金更多承担风险,让扶贫项目有回报预期,让政府、企业和农户实现共赢,仍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 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来看,未来要进一步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生态工程,均可发挥投资调结构、补短板的重要作用,应该给予相应倾斜。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通常跨越几个省份,各地之间脱贫攻坚的协同程度将影响扶贫的实效。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有约束力的法律体系、有制度安排的协同发展理念,是连片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