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12-16
2015-12-16 第A04版:“三农” 大 | 中 | 小 

“四问”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一周年

作者: 曲一歌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146
     2015年底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北京团城湖明渠。 曲一歌/摄
    水质监测 曲一歌/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

    2014年12月12日,承载着千秋梦想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通水一年多来,累计分水水量22.2亿立方米,惠及沿线3800万群众。而且,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水质稳定达标,惠及北京、天津等10余个大中城市。
    “现在这水可好咧,烧完水壶上都没有水垢,也没有异味儿,俺们都不用再买桶装水喝喽!”家住河南省许昌市祥瑞小区的胡甲付,拿着刚接好的自来水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自从用了“南水”,家里的水质净化器再没用过。
   “以前我们这的水口感有些偏咸,喝黄河水时,水里还有沉淀。”天津的于桂萍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过去家里的自来水烧开,如果不泡茶都难以下咽,“现在的水很清亮,口感好多了。”
    “好喝”、“清亮”、“没水垢”、“家里人都喝”……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沿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沿线一路采访,这样的话语一直不绝于耳。“南水”给北方居民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善。
    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如何在运行中保证水质及用水安全的?在提高居民用水生活质量的同时,又为受水城市带来怎样的综合效益?水价是否会因“南水”而上涨?

怎样做到水质无忧?

    “以往,许昌使用的北汝河水是Ⅲ类水,如今使用的丹江水水质已经达到Ⅱ类水标准,部分指标达到Ⅰ类水标准。”许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孙卫东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北京居民对水壶边的“留白”并不陌生,自从“南水”进京,南城居民普遍表示,水碱少了。这源于郭公庄水厂100%用上了“南水”,硬度降低后,“留白”自然消失。
    水质的改变,离不开源头、过程以及用水终端各环节的协同努力。众所周知,中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水源从丹江口流入北京需近半月之久。那么,水质安全如何保障?
    在南水北调中线河南调度大厅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闸站监控系统各项指标在电子显示屏上清晰可见,“这给安保工作和巡视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不少帮助。”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副局长王江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调度大厅两侧的屏幕上,分别显示了漳河以南、以北的实时动态信息。“天津外环河出口闸以及北京惠南庄的相关动态,在这个屏幕上都能看到。”
    为确保“一渠清水北送”,“1个中心、4个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体系应时而生。
    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王江涛表示,全线配备的2台移动应急监测车,如遇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快速开展应急监测任务,并通过采取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方式,再辅以人工巡视,全方位、多手段确保水质安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来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北京团城湖明渠,这是北京段惟一一段明渠。据介绍,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明渠段长1196公里,虽为明渠,但全段实行全线封闭立交,不与地表河流发生水体交换,渠道两侧设置有防护林及绿化工程,确保水质在输送过程中不受外来水体影响。
    “南水”奔流到京城后,想要流入人们家中还需在自来水厂进行一下“包装”。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经过8道国际先进水处理工艺,如格栅间、预臭氧净水工艺、机械加速澄清池、紫外车间等工序,生产出来的自来水最终将通过配水泵房流入城市配水管网。”
    不过,为什么北京的自来水没有按100%的比例用丹江口水,却要本地水源与其适当配比后再进行供水?对此,梁丽表示,因为担心“南水”会“水土不服”,造成“水黄”现象,因此需要“由外到内、分时段、分区域、逐渐加量。”不管“南水”比例多少,自来水水厂出厂的水,都必须满足106项指标标准。
    “如果水质不好,调多少过来都没有意义。”天津市南水北调办有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天津分局所辖工程段13.5公里明渠全线实施封闭管理,箱涵段实行露天建筑物重点监控,严防外界环境对输水水质造成影响。
    许昌市周庄水厂厂长庞军伟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丹江水在这里,每一滴都要经过配水预氧化池、平流沉淀池、臭氧活性炭滤池、砂滤池4道工序,才能流进市区供水管网。”
    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进入各相关水厂进行采访时,都被要求穿戴消毒后的服装、鞋套才可进入。

解决多少缺水之困?

    通水,首先解决的是缺水这个突出难题。
    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获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北京市每年可接收“南水”1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到150立方米,增加了50%,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
    “通水一年,天津新增城市供水量3.9亿立方米,供水区域覆盖1200平方公里,超过常住人口数量一半的天津居民从中受益。”天津市南水北调办总工程师赵考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天津是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通水前,城市生产生活主要靠引滦调水,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要靠天吃饭,地表水利用率接近70%,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
    河南省郑州市人均水资源17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0。中线一期工程分配郑州市水量5.4亿立方米,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资源保障。
    目前,南水北调来水占北京日供水量60%以上。如何合理用好“南来之水”?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水利部对北京的需水量、用水量曾做过多次调研,有明确的指标分配,相关计划已纳入国家外调水战略。
    孙国升说,北京将在国家制定的用水总量红线上加强工作力度,坚持“四定”的原则,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指导,提高用水效率,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先用外调水,使国家工程先发挥工程效益,后用本地地表水,最后再用地下水,确保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
    此外,北京市建设节水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农业节水,在农业用水已由过去每年20亿立方米减少到7亿立方米的基础上,计划2020年继续减少到5亿立方米。
    梁丽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北京市供水能力约为320万立方米,南水进京后,全市供水能力达到370万立方米。“今年用水需求最高峰达到332.7万立方米,若无‘南水’进来,原有供水能力难以保障今年最大供水需求,这就意味着城区一部分居民要面临降压供水。”随着刚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北京市每年用水量在按3%递增,如果没有“南水”水源,城市的供水会成问题。
    回想起2014年河南省遭遇的严重夏旱,庞军伟至今仍心有余悸,遇到旱年,北汝河断流,水厂供水难以保障,多亏了南水北调救急,“遇到大旱之年,我们不用再为供水担心了。”

“南水”为啥喝得起?

    “现在,我们交的水费和以前一样,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涨。”家住北京南城的王艳香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除了水质,用水居民对水价也相当关心。
    针对工程水价的制定原则,中线一期工程运行初期实行成本水价,并按照规定计征营业税及其附加。其中,河南、河北两省暂时实行运行还贷水价,以后分步到位。
    据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水资源短缺是由众多原因引起的,但受水区水价长期偏低、用水成本低,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抑制了采取节水技术的经济动力。
    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大,调水线路长,调水成本高于受水区当地水资源的成本是必然的。因此,国务院要求受水区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期间加大水价改革力度,确保工程建成通水后的工程水价与当地水源价格相衔接。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工程通水后,未出现大幅度涨价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南水北调主体工程水价是按“保本、还贷、微利”原则确定,由工程供水成本、利润和税金构成,虽然总成本高,但调水量大,单位成本并不是很高。二是受水区用户终端水价是由受水区多水源的综合成本(含南水北调水价)、自来水厂加工和运营成本、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多因素构成,南水北调水价仅是水源成本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程度较低。三是在制定南水北调水价时,将充分考虑受水区当前的实际情况,目前还未按水资源的稀缺程度确定水价。
    受水区按最终用水价支付的用水费用,占居民消费总支出比重不会超过2%,在居民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带来哪些综合效益?

    “南水”进京不仅保障了北京水资源供给,还在首都水资源保护、地下水涵养和水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国升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国家既然已经建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并通水,就会努力使其发挥最大效益。这其中,促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目标——中线如果不通水,三地协同发展就会受到缺水影响。
    此外,工程也有效减缓了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地下水抽上来简单,但回补却很难。今年9月,北京市水务局对外公布,16年来地下水水位首次出现回升。今年1~8月份,北京市减少地下水开采7200万立方米,逐步推进城乡自备井置换;许昌市开展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工作,计划到2016年12月全部关闭城市规划区自备井,可有效恢复和改善地下水条件。
“一年多来,通过加快天津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共有80余户用水单位完成水源转换,吊销许可证73套,减少地下水许可水量1010万立方米,回填机井110余眼。”赵考生说。
“南水”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行了输液改造。许昌市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已建设百米以上生态廊道,绿化面积1.5万亩,提升了绿化水平。
    再看北京市,调来“南水”后,通过向河湖补充清水,与现有的再生水联合调度,增强了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改善已初现成效。“常年易发生水华的河道,今年未发生明显水华。”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调度中心王俊文说。
    “通水前,城市挤占了一部分农业和生产用水。通水后水量上比较丰富,从单一引滦水变为双水源保障。”赵考生说,一年来,天津累计向景观河道补水3.93亿立方米,创历年环境补水量之最。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