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12-16
2015-12-16 第B06版:投资与探索 大 | 中 | 小 

贾康:三方参与PPP发挥PPP发挥“1+1+1>3”效应

作者: 潘晓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369
    
    PPP这一合作机制,将政府的规划与政策相对优势、企业的运行管理相对优势、专门机构的特定专业领域相对优势三者结合在一起。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潘晓娟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多份政策文件旨在推动发展PPP模式,并不断重申发展PPP模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PPP模式在2015年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应用,2015年也被称为是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元年。
    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当下,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PPP模式所带来的创新和启示效应。“应该看到,PPP模式正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领域。与此同时,PPP模式还发挥着正面的效应,而政府在其中所取得的正面效应更是不言而喻的。”中国财政学会PPP专委会会长、“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贾康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PPP的机制创新带来了一种使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在合作中形成的“1+1+1>3”的公共服务绩效升级效应。
    在贾康看来,这一合作机制,将政府的规划与政策相对优势、企业的运行管理相对优势、专门机构的特定专业领域相对优势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防范与处理能力的最优组合,可以针对性地防控与化解项目中的相关风险。PPP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过去司空见惯的一些弊端,可持续地使社会公众受益,从而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贾康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和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这给财政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他坦言,“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靠PPP模式来拉动雄厚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从而使政府能够发挥它应该发挥的职能。在这方面,企业也可以按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逻辑,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广阔舞台。”
    “现在都在提倡供给侧改革,应坚持在供给端发力。”贾康分析说,PPP模式所关联的投融资项目,都属于有利于调结构、惠民生、护生态、防风险、增绩效的选择性项目,既配合了国家促改革与稳增长的方针政策,又能利用混合所有制创新将“过剩产能”转化为有效产能,从而形成一大批的“聪明投资”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以有效供给来增加长远发展后劲。
    贾康认为,从PPP模式的生命力来看,如果有了法制的保障,有了政府职能实质性的转变,也就有了要参与PPP模式合作机制的市场主体和专业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出于自己要实现投资回报和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要求,参与各方的相对优势会形成一股内生动力,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共同使PPP模式这样一个具有蓬勃发展特征的创新事业越来越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和需要。
“若干年后,中国会出现PPP法。”贾康强调指出,每一个PPP项目,都需要有可预期的法治来保障,这样才能使作为合作伙伴的企业产生对长期投资回报的确定性与认同感。在PPP合作模式中,就是应该由政府来购买服务,让专业的人和专业的机构来做好专业的事情。PPP项目是在法治环境下形成的多产权主体间的一种契约关系,而与这种契约精神相伴随的是,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的不断提高。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根据财政部此前的预估,到2020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高达42万亿元。贾康分析指出,在“十三五”期间,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将担当重要角色。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