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12-18
2015-12-18 第B04版:产业·科技 大 | 中 | 小 
青藏高原上高峰多,是因为高原本身海拔高,而中国制造在创新上缺少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的支撑

中国制造2025要有创新的“青藏高原”

作者: 王晓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306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集中展示了国家工信部推出的46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这是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后,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应用的首次“检阅”。 忆晨/视觉中国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晓涛

    “世界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只有20座左右,而青藏高原上就有14座,为什么呢?因为青藏高原自身的海拔就高达4500米!中国制造未来要向高端发展,从国家和区域层面而言,必须要打造‘高海拔’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平台。”在日前举行的“2015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这样说道。曾全程参与中国制造2025研究和编制工作的李北光透露,中国制造2025已制定了一个“1+11”的文件支撑体系,11个文件包括五大工程落实方案、4个专项规划和两个三年行动计划。

企业创新外部性支撑不足

    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进行调查发现,工业产品不合格率高达10%。李北光语气沉重地说:“我国目前制造业规模以上从业人数约为8600万~8700万人,10%的不合格率,就意味着每年有860万人每天上午八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8个小时就干一件事,生产不合格产品。”他表示,现在发达国家的产品不合格率已经按照百万分之多少来计算,比如西门子的产品不合格率大约在百万分之十四左右,我国华为的产品不合格率是百万分之二十。
    由于高端供给不足,结果我国的低端产能过剩,而低价竞争进一步压缩了产品的质量,品牌形象不佳,又进一步削弱我们创新发展的能力。中国制造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李北光说:“中等收入陷阱是由于路径依赖造成的,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而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包括国家的产业结构,同时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形态,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使中国制造形成了路径依赖,即从发达国家购买先进的技术、装备,然后我们搞组装、加工,这种模式进一步削弱了我国的创新能力。”
    李北光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创新的外部性支撑不足,一个原因是共性技术研发功能弱化,原来各个工业行业的院所改制为企业以后,共性技术研发扩散的功能消失了,很多企业在搞核心技术研发、商业秘密的时候,还要搞共性技术研究。显然,让企业单独搞共性技术研究,企业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1+X”蓝图渐显

    李北光此前曾表示,中国制造2025“1+X”的“1”,可以理解为一面旗帜,一个总的行动方案,也可以是一个纲领,而“X”则是支撑这个“1”的一系列措施,可能是行动方案,也可能是行动计划、专项规划。而在此次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他明确表示,围绕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制定了11个X支撑体系,包括五大工程、四个战略性领域专项规划、两个重要支撑性行动计划。
    在五大工程中,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15家,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定位于瞄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行业和跨行业、跨领域的基础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和人才培训。
    智能制造工程则要通过开展智能示范,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据悉,今年工信部推出了46个示范项目。到2020年,试点示范项目的运营成本、生产周期和不良品率要分别降低30%,到2025年这3个指标要降低50%。以海尔的智能示范项目为例,目前生产效率提升了20%,研发周期缩短了20%,成本降低了20%,库存天数从21天缩短为10天。
    对于智能制造,李北光特别强调,智能转型要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虽然在服务业领域互联网颠覆了很多服务模式,但在制造领域不宜扩大互联网的颠覆作用。
    工业强基工程针对的是核心关键的基础零部件、先进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因为它们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工业强基工程提出到2020年要达到40%的自主保障水平,到2025年自主保障水平要达到70%。
    绿色制造工程国标是通过试点示范,推动流域的、区域的、行业的示范,同时要建成绿色制造体系。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的高端装备要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重要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四个战略性领域专项规划分别是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两个重要支撑性行动计划分别是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

警惕新兴产业陷入“路径依赖”

    在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李北光也对目前在实践中所出现的新兴产业盲目扩张表示了担忧。
    有媒体报道,截至今年10月,全国共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成立了40个机器人产业园,当时全国有800家到1000家机器人企业,目前已经超过了2000家。李北光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还是在走扩大产能、进口核心零部件、搞组装的老路。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新的产业、生产的是高端产品,但却是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我们容易进入到一条技术路径依赖的路线,光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先提出一个概念,不管是新能源还是智能制造的概念,然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国内布局,中国人接受以后进行布局,高价引进跨国公司的设备,掌握一定的技术以后,又高价引入对方的零部件,高价引进他的技术。等我们能力都具备了,跨国公司开始提出反倾销,光伏走的就是这条路。如果机器人还按照扩大产能,走价值链低端,搞组装这条路走,还是死路一条。”
    李北光说,这种模式削弱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影响了我们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进而又固化了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形态,如此循环我们就可能避不开“中等收入陷阱”。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