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2-18 第B05版:生态文明
|
大 | |
中 | |
小 |
|
|
新气候经济时代需要行动落实目标 |
访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 |
|
作者:
齐添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868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齐添
巴黎时间12日晚,大会主席、法国外长在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次全会上落槌,宣告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达成。这是史上第一份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减排协定,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海外媒体评论称,这意味着21世纪可能成为终结化石能源的世纪,同时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气候经济开启新篇章。其中,中国对于巴黎进程的贡献和积极推进也正被全球所见证。 那么,《巴黎协定》的达成对于我国的意义是什么?目前,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履行该协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国在未来需要如何参与落实协定中的目标?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请到参加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来为我们一一解答。
资源消费由“量”到“质”转变是关键
李俊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此次《巴黎协定》开启了人类共同走可持续道路的一个起点,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此次协定规范了世界发展的环境秩序,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国人均发电装机增长了5倍,钢铁的产量也增长了近5倍。”李俊峰认为,如今我们面临的情况和短缺经济年代完全不同,而“短缺是难解决的,过剩是好解决的,下决心把该扔掉的扔掉,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李俊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的人均GDP7000多美元,如果要实现2030年人均GDP达1.5万~2万美元以及2050年达4万~5万美元的目标,意味着分别要在目前人均GDP基础上增加2~3倍和5~7倍,“这绝不可能是单单依靠量的增长就可以实现的。”他指出,以目前我国的资源总量来看,所有的物理量都不可能增长5~7倍了,这就必须实现有质量的资源消费,通过有质量的消费拉动有质量的增长。所以,在李俊峰看来,通过有质量的消费,推动有质量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大关键点。
高耗能产业不能任其过剩发展
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创造了全球12.3%的GDP,却消耗了21.5%的全球资源;中国人均年碳排放量已经超过7吨,超过欧盟、接近日本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东部地区的碳排放甚至高于欧盟的历史最高值,接近美国的人均排放水平。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和能源转型都是极为迫切的。李俊峰认为,我国已经过了仅仅依靠几个支柱产业就可以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阶段,必须提高发展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通过提高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消费质量,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能源的转型,尤为重要。作为全球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能源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低碳转型也必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倒逼发展转型的时期了,经济增长与能源转型都必须做到绿色化。不能因为高耗能产业是我们的经济支柱产业就任其过剩发展。”他说,“我们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这才是发展的正路。” 要用行动落实实文件而非文件落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强调,一分纲领,九分落实,下一步的关键任务是落实,希望各方积极落实巴黎会议成果,为巴黎协议的生效实施做好准备。 如何落实?李俊峰认为,落实巴黎协定的内容还是很困难的。“主要困难在于未来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我认为,达成新协议的开始就是纠结新争论的开始。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很多东西都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落实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呢?李俊峰认为,科学家的判断、政治家的决策、企业家的力量、每个人的行动,四点合成整体才能落实。“企业家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尤为重要。”他强调,“通过企业的发展转型和地方的发展转型,推动城市和乡村的低碳发展,这是落实,且要用行动落实。而不能像之前那样,通过文件落实文件,通过会议落实会议。”特别是高耗能行业,不能指望通过国家来化解过剩产能渡过危机,而是要主动转型,迎接挑战,“巴黎会议期间,全球十大石油集团联合声明,主动转型,为实现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摄氏2度之内目标而努力。所以我们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而不是通过扩大消费来消耗掉过剩的产能。” 最后,李俊峰表示,转型都存在“阵痛”,不能因为怕痛就不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未来,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度的行动,让全球气候治理通过这个新协定,开启一个新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