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12-22
2015-12-22 第T2T3版:2015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特刊 大 | 中 | 小 

协调:统筹发展诉求

作者: 李博 李林欣 侯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65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博

新华社记者|李林欣 侯帅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也在客观上面临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发展起来以后”,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被提升至重要位置——“协调”成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城乡与区域室主任陈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协调与城乡协调是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存在内在关联。
    “十三五”时期,为什么要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该如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难题又该如何化解……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与新华社记者近日联合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促协调难在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办法不多

    近年来,在一系列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作用下,我国地区发展相对差距总体缩小,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困扰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人均GDP收入、人均财富占有量等重要指标在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城乡间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肖金成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将是“十三五”时期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陈伟表示,目前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还不完善。“一方面,在要素禀赋差异、规模报酬递增等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城乡区域间发展动力的基础差距客观存在,且在局部有扩大趋势,这就是协调发展的‘市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对微观领域的不合理干预导致资源错配,制约了城乡区域间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
    肖金成认为,缩小城乡差距的最大难题,在于资金投入渠道和生产要素流动还存在很大障碍。例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相比务工者一个人进城,“举家进城”将使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压力骤增,并涉及更多制度障碍与利益纠葛。如果不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改革,缩小城乡差距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而缩小区域差距最大的难题,主要在于欠发达地区在投资环境方面缺乏吸引力,很难吸引企业,这也是长期以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在陈伟看来,困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难题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办法不多。“动力不足”指的是谁来推动协调发展的问题,现实情况是经过层层传递,中央的“强动力”逐步减弱为基层的“无感”。“能力不强”是指无论是借助市场手段,还是行政力量,都还存在系统性欠缺。“办法不多”是指在解决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问题上缺乏有效手段,难以有效协调合情、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
    
城镇化是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本目的仍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平等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摆在缩小地区差距的首要位置。
    多位专家均表示,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农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江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城乡协调首先要发展农村,发展有特色的县域经济,让农村能够富裕起来。同时要使进城的农民尽快融入城市,并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镇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肖金成指出,一方面,要让长期进城务工者“举家进城”,减少农村人口,同时让留在农村的人,能够通过土地流转、经营更多土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把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完善农民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此外,还要增加农业投入,包括增加对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陈伟认为,城镇化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既蕴含着今后20年我国的最大内需,也影响着我国空间布局形态和经济社会结构。通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来牵引带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是一条现实有效路径。
    陈伟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一是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口流动的内在规律,除了针对某些特殊区域、某个特定时期对某些特定问题不得不采取必要的强烈干预(如人口疏解措施)之外,应该主要采取引导激励政策。二是进一步明确“人权”与产权的关系,推动“人权”的平等化和产权的清晰化。例如,加快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三是加大民生投入,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要借助市场化手段加大重点领域的民生工程建设,打破“九龙治水”格局,强化民生规划,让群众感受到更多“获得感”。

促协调要有更多抓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李江涛表示,“十三五”期间,除了继续坚持推进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外,还将重点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带动区域发展。“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将‘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和四大板块更好融合。”
    “从全国来看,一个可喜的变化是,目前基本所有省份都发挥自己的独有优势,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中。”李江涛表示。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车文辉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三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更加注重东中西部、沿海与内地的联动发展。通过大区域的联动,比如跨区域的大交通、大物流格局,推动东中西部的交融发展,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其次,更加注重大江大河与交通干线的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和经济轴带。“从最初注重中心城市的点状发展,到现在的点轴式发展,未来将走向网络式发展。”
    第三,特别注重国内与国际合作发展。特别强调共享共有共赢的理念,对内对外开放将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陈伟表示,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肯定能得到进一步解决,但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恐怕还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需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步推进。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