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2-22 第T2T3版:2015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特刊
|
大 | |
中 | |
小 |
|
|
开放:拓宽发展边界 |
|
|
作者:
张婧 吴渊 李明思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573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婧 吴渊 李明思
从自贸试验区大幅扩容到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从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到完善国际产能合作机制,我国正在全方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型经济稳步前行。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这给那些对中国经济开放前景存有疑虑的国际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商投资额世界第一,对外投资跃居世界第三,预计不久将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欧美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中国与外部的经济关系发生重要变化。 中国已连续数年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头号贡献”,持续深化改革,促进开放,打开了以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不仅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还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与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理解其中的逻辑和规律,深入探究其影响和政策含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当前经济全球化曲折深入发展,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 刘伟表示,过去几年中,反危机和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两个关键词。如何基于这两个关键词研判世界经济的现状与走势,需要深入研究。立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如何在充满挑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重构我国经济战略,利用世界经济再一次深刻调整的机遇延续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开放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新阶段。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2%,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建设立足周边、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些都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以进一步开放换取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更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实现我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装备制造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从高铁、核电到特高压,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期,多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大型基建项目取得突破——总投资1.5万亿元人民币的莫斯科至北京的高速铁路,全程7000多公里,途经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总投资180亿美元的“中哈产能合作框架协议”,涉及基础设施、公路、住房等领域;总投资678亿元人民币的吉隆坡到新加坡的340公里的高铁项目,由中国铁建等公司组成的财团推进;总投资600亿美元的连接太平洋岸和大西洋岸全长3000公里的“两洋铁路”,由中国与巴西共同推动。 “铁路设备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为沿线国家贸易提供有力保障。沿线各国贸易需求的增长以及投资贸易进一步便利化,将推动我国铁路设备的出口。”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所长熊永钧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我国铁路设备出口提供新动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刘华芹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仅靠中国的力量肯定不够。就算不是沿线国家,也都能够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投资并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只要能够促进区域发展,能够通过项目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什么资本都可以参与。”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更多是发挥带动作用。通过理念和资金的带动,让更多资金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其发展。”刘华芹说。
提升话语权,发好中国音
在构建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中,中国将更加注重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和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加入SDR货币篮子的第五种货币。人民币“入篮”,朝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货币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IMF首次将一个新兴经济体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大大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舞台上的地位,中国将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目前,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的设立,提升国家话语权。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自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的最大一轮重构。在新阶段的对外开放中,中国要主动为自己和其他国家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积极参与、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非常重要,这需要平台进行沟通。如果没有相关协调机制,各自采取各自的政策,那就可能出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贺力平强调,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增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对经济政策上出现的分歧,要注意到给各经济体可能带来的冲击。”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也在期待中国承担起与其经济体量相适应的责任。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不少倡议和主张,都是致力于推动区域内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密切人文交流等,本质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军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这就意味着,在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等安排中,中国要在规章制度设立之初就参与。这将表达出中国未来要更加深刻地融入并影响国际经济治理的主动强烈意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