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2-22 第T2T3版:2015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特刊
|
大 | |
中 | |
小 |
|
|
绿色:更新发展引擎 |
|
|
作者:
程晖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655 |
|  | | 资料图片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经过多年的艰难谈判,日前,接近200个国家的代表终于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了一份旨在控制全球气温升高的历史性协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是世界各国第一次共同承诺要控制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共同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协定是多年努力的成果,达成协议表明各国已经找到通过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方法。“巴黎协定传递出了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强调。
气候谈判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社科院2015年气候变化发展报告指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面临的形势与哥本哈根大会不可同日而语,各方的期待更为理性,态度更为务实。同时,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低碳发展的推进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重视程度都出现了重要变化。哥本哈根大会之前,全球只有不到40部与清洁能源或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或法规,但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已达800部,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自觉行动。巴黎气候大会作为促进各国进入绿色低碳发展、变挑战为发展机遇的一座里程碑。 目前来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环境已明显好转。低碳发展成本在不断降低,其效益也更加显著,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基本达成共识。对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认识,既基于各大国对自身国家利益得失的判断,也基于各大国就气候责任的道义担当。 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新能源技术的成本在快速下降,其中,太阳能光伏降低75%,风机机组降低30%,可再生能源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力来源。虽然煤电目前仍是最主要、最廉价的电力,但其造成的空气污染成本代价昂贵,在高排放国家甚至超过GDP的10%。低碳技术不仅有利于减少排放、清洁空气,而且能带动经济增长。2014年,全球经济第一次在能源排放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增长,证明走低碳转型发展之路是可行的。这一新变化,打消了过去对“减排将遏制经济增长”的普遍担忧,并给停滞不前的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新的动力。 中美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达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这一重大的政治意愿为全球气候谈判带来巨大推动力,将促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低碳化日益成为未来国际经济体系变化的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推动低碳化发展道路,国际经济体系的主导权正朝着进一步低碳化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热点。 欧洲、美国和日本在综合、高效、环保地推动低碳化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发核能、水力、风能、生物能源等清洁能源,坚定不移地奉行低碳化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家只有在竞争中谋求低碳化发展,才可能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启低碳绿色增长时代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挑战。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能源消费量刚刚超过6亿吨标准煤,2000年达到14.5亿吨,2013年这一数字升至37.5亿吨。目前,中国的GDP约占全球的12%,但是,能源消费量已超全球的1/5,碳排放量接近全球的30%。而从资源禀赋看,中国石油、天然气相对匮乏,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进入2012年后,高增长、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之下又面临新压力——雾霾造成的公共环境恶化问题受到全球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国主动向全世界做出的减排承诺,比欧美国家的历史排放峰值更低,“我们的减排,不是以萧条为代价,而是要带来新的繁荣。” 邹骥指出,节能减排的步伐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峰值管理也要先从经济实力比较强、产业结构调整迫切的城市开始,而不能全国“一刀切”。产业转移不能转移污染,承接产业转移的城市也要设置好门槛,要与环境容量相匹配。 同时,邹骥强调,淘汰落后产能要确保做好两件事,一是社会保障,目前很多地方还很薄弱;二是要做好培训,安排新的就业机会。“淘汰落后产能,要考虑怎么安排人,有什么新的产业能够吸收就业。”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下,绿色发展可以扮演培育新的增长点的角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强调低碳循环发展,首先能满足人们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实现民生目标;其次,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李佐军建议,要对能源消耗进行总量控制。“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一大方向,下一步就是要认真落实;同时,要建立相关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加以落实。”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绿色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如何选择实现路径?李佐军以“碳生产力”的概念提供了一种简明的思路,即碳生产力=GDP或国民收入/碳排放量,“推进绿色发展要减小分母,扩大分子。” 李佐军表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采取包括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等一系列途径。与减小碳排放量相比,扩大“绿色GDP”更为艰难。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依靠牺牲环境创造了巨大的GDP,同时又将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计入GDP。因此,新常态下,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高收入水平,需要更多依靠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等新方法。 “靠行政手段推动绿色发展,有较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从长期看,还是要更多使用市场手段,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李佐军说。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手段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欧盟和美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目前,中国试点才刚刚起步。湖北省是我国低碳经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双料试点”。2015年5月,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所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48%,价格稳定在每吨22元左右。据有关部门和专家评价,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以来运行良好,在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中特点突出、亮点鲜明,碳金融、碳期货、碳期权等新产品创新不断,为从2016年起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了宝贵经验。 “沿袭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转变发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彻底改变以GDP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尚需时日。”李佐军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