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2-22 第T5版:2015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特刊
|
大 | |
中 | |
小 |
|
|
“国家战略”的机遇与挑战 |
|
|
作者:
李杨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86 |
|
|
|
李杨
“十二五”收官在即,“十三五”开启新程。12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人聚在一起,谋划“十三五”。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完成了今年主要目标任务,使‘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划上圆满句号,也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项改革发展任务重、责任大、时间紧。国家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我们与多个地方的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人畅谈“十三五”,其中,“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各地绕不开的话题。 例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构想的推进,丰富和完善了区域发展政策措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重大机遇。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也为宏观调控提供新思路。“十三五”乃至更长发展阶段的发展改革工作,都需要把握新机遇,寻找新抓手,化解新挑战。 任何一项重大战略的实施,背后都彰显出发展理念的变化。在协调发展理念之下,各地需要更加主动去尝试打破行政边界的束缚,在更大的区域平台上,发挥自身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过去几年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融合度较低,并未有效整合并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不仅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空间,也不利于区域整体参与更高层面的协同与合作。 创新发展理念下,发展将更多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如何将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何在全球经济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度调整中,牢牢把握下一轮产业革命的趋势,在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的变化之中,使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植入创新的因子,至今仍然没有太多现成经验可以复制,需要各地各行各业多加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投资仍然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未来如何针对有效需求进行有效投资,生活中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如何在国内消费不振与居民海外“扫货”的热情之间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国内航空增速下滑与跨境出游持续攀升中找到稳增长的着力点,处处彰显着对宏观治理能力的考验。 谋划“十三五”,离不开对自身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仍不平衡。一些省份要从根本上摆脱“偏重”的经济结构,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类地区的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人坦言,资源类产业占比偏高,对本地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制约。一些省份在过去的发展阶段里所积累的固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或面临挑战,如通过大量中小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正在越来越多地遭遇国内外的挑战。有些省份“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需要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做好统筹协调。还有些省份在化产能、治污染上,承担着更多压力,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点更难科学把握,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甚至需要另辟蹊径。 国家战略,对地方来说无疑代表着一轮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赋予了诸多挑战。“十三五”时期,不少省市都面临多重战略叠加的重大发展机遇期,但能否释放出1+1+1>3的政策利好,不仅需要处理战略与战略之间、规划与规划之间的衔接问题,还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战略与规划的落地工作。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各项发展改革工作至关重要。如何将抽象的数字、理性的战略与城市的空间有机结合、形象描绘,作为发展改革人,应当心中有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