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2-22 第T7版:2015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特刊
|
大 | |
中 | |
小 |
|
|
陕西:迈入中等发达省份 |
——访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方玮峰 |
|
作者:
苟俊 吴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932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苟俊 吴渊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哪些瞩目的成就?未来,又将如何抓住用好战略机遇?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程采访了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方玮峰。 中国经济导报: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请您介绍一下陕西省在“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方玮峰:“十二五”时期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5年来,全省上下牢牢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妥善应对国内外经济风险挑战,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预计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8万亿元、人均超过8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5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83倍和2.15倍,经济年均增长1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5%和14.4%。“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5年来,陕西实现了补短板增后劲的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处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82下降到3.01城镇化率提高7.9个百分点、达到53.6%,600万农民成为新市民。“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稳步推进,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经济外向度提高3个百分点。西安3个综合保税区建成运营,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西咸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陕南三市经济增速连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秦岭保护、湿地建设、植树造林取得新成绩,森林覆盖率达到43%,治污降霾成效明显,“美丽陕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经济导报:“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如何贯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 方玮峰:“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实施重点领域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秦百姓,建设和谐、包容、幸福新陕西。一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普及学前3年教育,实现“双高双普”目标,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启动实施高校“对接牵手”计划,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发展改革动力。二是保持就业稳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和医疗保险改革,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五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系统推进涵盖医疗、卫生、养老、药品、保险在内的大健康产业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 中国经济导报:您如何看待明年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宏观经济走势?陕西如何保持中高速增长,并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方玮峰:从“十三五”外部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走势更趋复杂,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在深化。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周期现象在加重和延长。 从陕西省自身看,“偏重”的经济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关联类产业占比偏高,煤炭、石油价格低位徘徊的趋势仍在继续,新兴产业短期内尚不能支撑因能源下滑而造成的缺口。 据预测,国际油价近3年时间将持续在40~80美元之间震荡,煤炭价格仍将低位徘徊,这在今后几年对能源产业占比偏重的陕西省经济将造成较大的制约。在消费、出口短期尚难做出更大贡献情况下,投资增幅回落较大,对明年增长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弱化。西安、榆林、延安等几个重点板块稳增长的基础仍相对脆弱。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短期会导致经济的波动,但从长期看,又为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增长点提供了新动力。从大的发展趋势看,陕西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加速阶段,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新型商贸物流格局初步形成,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态势良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增长点不断形成,创新驱动、“互联网+”、制造业2025等战略正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陕西省依然有条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