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2-29 第A04版:环球视野
|
大 | |
中 | |
小 |
|
|
外资来华:更宽广更便利更有质量 |
|
|
作者:
张婧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271 |
|  | | 资料图片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婧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跨国企业对中国业务进行调整,在某些相对低端制造领域出现减资、撤资现象,这是否表明外资不再看好中国? 解疑释惑,数据最有说服力。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648家,同比增长11%;实际使用外资1140.4亿美元,同比增长7.9%。在全球跨境投资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逆势上扬。 今年以来,决策层在多个场合公开阐述“三个不会变”,即“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这不仅给那些对中国经济开放前景存有疑虑的国际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也对中国利用外资迈向更宽广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仍是投资首选地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引进来”和“走出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吸引外资面临着国际引资激烈竞争挑战。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制定“再工业化战略”、“工业4.0”等战略吸引制造业回流,重塑其制造业优势。东南亚国家、印度等发展中经济体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对外资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这些都深刻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我国吸引外资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分蛋糕的人多了,但全球外资蛋糕规模却变小了。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14年全球吸引外资规模达1.25万亿美元,同比下降8%。 尽管如此,中国利用外资加快发展的基本国策并未改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14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年均增长3.1%,其中,2014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这表明,外商对中国市场的信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外资企业也通过中国市场收益不菲。欧盟中国商会、中国韩国商会等商会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投资的85%的外企是盈利的,90%以上的外商愿意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联合国贸发会议抽样调研显示,2013~2015年,中国仍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利用外资重在转型升级 “我们吸引外资投资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明显提升了中国经济整体实力。中国现在已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第一制造大国、第一大出口大国,这都与以往重视和利用外商投资密切相关。 但是,在我国吸引外资过程中,真正能提升中国技术和研发水平的那部分,还远远不够。郑超愚表示,中国不应再简单引入资金,而是重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借鉴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做法,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经济体制和机制,这对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至关重要。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外商投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11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9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8%。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72.3亿美元,同比增长51.7%。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下降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产业投资已相对饱和,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外资超国民待遇的政策已经改变,传统的引资方式已行不通。如今的中国,越来越倾向于“选商选资”,从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环境保护等方面考量,着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郑超愚表示,我国之前吸引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低端制造业方面,很大一部分贸易增加值被跨国公司占有。现在,我国调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目录,包括市场准入门槛、负面清单制度以及外商备案审查制度等,这与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大关系。“我们不是排斥外资,而是希望外资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全面升级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吸引更多发达经济体投资 当前,中国正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利用外资领域的转型升级时不我待。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加速推进;今年4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围,原来的上海自贸区扩大了范围,同时新增了天津、广东、福建3个自贸区。 郑超愚表示,“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强化亚洲的互联互通,对吸引外资很有好处。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金融系研究员洪小芝建议,应加快自贸试验区等平台的设立,使自贸区、新区、开发区等新兴开放区域成为吸收外资的高地。 此外,还应加大对世界投资大国的引资力度。洪小芝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从去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来源地来看,70%左右是来自于香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的对外投资大户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但这4个投资大国却是中国利用外资的“小国”——仅占中国利用外资比重的4%左右。 “当前中国应加大外商投资体制改革,减少投资准入限制,进一步简政放权,特别是加强投资后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外商投资体制改革从前端向后端转移,提高负面清单含金量,吸引更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洪小芝说。 同时,也应转变思路和方式,加大跨国并购、服务业开放力度。中国企业利用外资中采用跨国并购方式只有6%左右。相关研究表明,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样的。当前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和方式,把跨国并购作为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加大对跨国并购的支持。 另外,还要挖掘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潜力。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上升为61.2%。“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引资潜力,必须进一步打破服务业开放的壁垒,特别是加大对金融、文化、社会等服务业领域开放,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空间。”洪小芝说。公平环境至关重要 随着国际资本流向已发生改变,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吸引外资的作用愈发凸显。 决策层近来已多次强调,中国利用外商投资的总的政策不会变,但具体政策确实在变化,而且是在向更多吸引外资、放开更宽领域的方向变化。比如,今年我国继续扩大外资投资领域,限制类项目取消了50%,为推动外商投资的便利化,我国把核准制基本上改为了备案制,现在保留的需要核准的项目只有约5%。同时,我国还在推动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模式。外资进入中国的领域会更为宽广,方式更为便利。 郑超愚表示,中国希望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欢迎外国的投资者,将原来的生产中心变为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将总部搬到中国来,更靠近中国的市场。与此同时,在吸引外资过程中要退出超国民待遇,真正的市场化应该靠资源来决定市场配置,实际上无论是民企、国企还是外企,都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我国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外商备案审查制度以及加大反垄断等,不是排斥外资,而是要把外资放在和内资公平竞争的平台上,对待内资、外资一视同仁。 同时,优化投资软环境正在加强。中国将一边简政放权,规范政府行为;一边加强法治建设,引导企业合规经营。“我国现在已经采取了一些管制和规制的手段,但应该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进行金融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国企改革等,这才是更长效,也是可持续的制度创新。”郑超愚说。 洪小芝表示,随着劳动力、煤电油、环境保护成本的调高,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等,中国的投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情况下,外资的规模和数量仍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利用外资要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要为中国建立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投资环境服务。” 洪小芝说,全球价值链正在重构,大公司正在重新思考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布局。我国吸引外资仍有巨大优势,前景光明。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市场容量增长巨大,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要素生产力日趋增强,中国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都为未来外资进一步进入我国创造了更大空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