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2-24 第A04版:地方新闻
|
大 | |
中 | |
小 |
|
|
上海杨浦依靠三“植”激活创新发展 |
——访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杨浦区区委书记诸葛宇杰 |
|
作者:
缪晓琴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102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讯 在上海发展版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杨浦区,曾因产业的更新换代而一度落寞。但不经意间,杨浦的经济发展又风生水起精彩不断,是什么让这个上海历史上的老中心城区和主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在今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杨浦区区委书记诸葛宇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杨浦通过三“植”措施,使经济结构越调越轻、越调越优、越调越强。 曾经没落过的杨浦,尽管在2015年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但却高歌猛进,实现该区生产总值1580亿元,年均增长7.5%;完成区级财政收入95.2亿元,年均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亿元,年均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251亿元,年均增长12%;科技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从2010年的5.3%增长到7.9%,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五连冠”。2016年,杨浦区又提出了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的目标,高于上海市平均增速。 “我们的区级财政收入,2001年是11个亿元,2010年是50个亿元,2016年争取达到100亿元,这标志着杨浦的经济实力将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实现这个100亿元的目标,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和重要承载区’的定位,通过三‘植’做好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文章,继续转型发展,使经济结构越调越轻、越调越优、越调越强。”诸葛宇杰说,我们提出的三“植”,一个叫“移植”,就是原来杨浦没有的但又适合发展的产业,通过环境和机制,“移植”到杨浦;第二是“种植”,就是种子变成小树,培育它从小发展起来变强壮大;第三是“繁殖”,针对现在已经有的,政府创造条件在相关上下游的产业链上做文章,实现根深叶茂。 “我们要追求有质量的、有效益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诸葛宇杰说,创新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用很长的时间积累,这一轮的转型发展,杨浦区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努力,产业结构越来越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的比重正在持续上升。 据了解,杨浦区自2010年1月被正式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以来,该区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不断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带动效应、科技园区的整合效应,完善政府社区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转型发展。数据显示,杨浦区科技企业达到6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72家;每年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200~300家;3年孵化的创业组织1.2万家,新增科技企业近千家,形成了一批在海内外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技骨干企业;2015年二三产业已到“二八”比重。(缪晓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