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2-24
2016-02-24 第B06版:投资与探索 大 | 中 | 小 

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符合中国的利益

作者: 白明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739
    
白明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第一大贸易国,近些年来中国对大宗商品的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因而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而最近一年多时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低迷,于是国际上有一些杂音认为是中国因素造成了这种低迷。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只有稳定才是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体现
    笔者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固然有悖于中国的国家利益,而暴跌也同样不是国家利益的选项,只有稳定才是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具体分析如下:
    ——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中国扮演负责任大国角色的体现。当前,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而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就需要相互最大限度形成共识,其中,稳定的大宗商品价格有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资源合作上寻找到最大公约数。
    ——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助于确保对外投资健康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确保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重要抓手之一。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前些年我国在海外投资的资源型项目就很难取得预期收益,甚至会出现严重亏损。
    ——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保障大宗商品供应的“先手棋”。由于价格持续低迷,国际上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国也开始着手压缩产能。一般来说,当下的产能压缩如果是不可逆的,客观上会使未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供应紧张,价格也会物极必反。不难看出,防止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过度疲软也是维护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供应稳定的“先手棋”。
    ——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维护国内资源型企业生存的基础。在国内外大宗商品交易日益接轨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波动也必然会向中国传导。现阶段,国内一些煤炭、石油、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企业效益下降,一些企业出现严重亏损,其中的内在原因固然有许多,但低价进口带来的冲击波也是不容回避的。
    ——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能源价格过低将不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更不利于提升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中国是国际上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装备制造大国,新能源汽车也是“十三五”期间需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而如果国际能源价格过低,这些装备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很难被接纳。
    大宗商品价格“维稳”需各国携手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原油、铁矿石、煤和铜的进口量分别增加8.8%、2.2%、22.9%和0.3%。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减速是不假,但中国进口大宗商品的数量不仅没有因此而减少,而且绝大多数大宗商品进口数量还有不同程度增加,这也体现出随行就市的市场规律。
    此外,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减速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产生影响,但不能将这种影响看得过于简单。2015年我国原油、铁矿石和铜的进口价降幅比国际市场价格降幅分别少1.9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说明现阶段中国进口需求对国际市场价格不仅没有构成打压,甚至还稍微起到一定的“减压”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以往对于中国需求的过度预期也不能成立。实际上,这种过度预期是一种泡沫,而这种泡沫的破灭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严格讲,前期国际市场上对中国需求的预期泡沫已经被挤压掉许多,现阶段倒是更应当多关注其他因素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造成压力的因素有许多,如产油国为了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而难以在维护国际油价上达成共识;美联储货币政策进入到加息周期客观上加大了大宗商品的炒作成本;页岩气革命和美国国会撤销石油出口禁令强化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供应预期;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加剧了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等。
    相比上述利空,中国因素对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固然起到“维稳”作用,但这种“维稳”更多体现为“减震”,而要想做到“防震”,还需要相关国家共同携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中国当初反对价格暴涨是“维稳”,如今反对价格暴跌也同样是“维稳”。只有维护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总体稳定,才能够最大限度体现出中国的自身利益。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