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3-02 第A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相机调控再发力,稳中有进亦有好 |
|
|
作者:
李想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55 |
|  | | 资料图片 |
|
|
|
中国经济导报前方记者|李想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国经济走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动向广受关注。 3月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 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一些下行压力,这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因为中国已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全国政协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虽然2月份PMI回落有春节假日部分企业停工减产因素,但连续7个月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仍显示出制造业当前面临的下行压力。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认为,2月份陆续出台的降低首套房首付比、调减房地产契税等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刺激了房地产需求,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专项建设基金也加速落地,但总需求依然低迷,稳增长政策仍需发力。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虽然短期提振,但这与前期人民币汇率走低有一定关系,全球经济基本面并无实质改善。 “当前,稳增长仍然是不变的主题。”管清友表示,2016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特别是“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还需加大力度。 从货币政策看,2月29日,央行宣布自3月1日起降准。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3个月来,外汇占款大幅下降约1.6万亿元,确有投放流动性的客观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流动性是重要方面,但究其根本还是稳增长。通过降准引导市场利率走低,为稳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下一步,财政政策力度有望加大,货币政策随时跟进配合。但长期来看,货币只能治标,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治本之策。”管清友表示。 央行近日强调,中国正在完善货币政策框架,逐步从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中国政府还将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平衡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三者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随着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提质增效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从2月份PMI数据看,企业信心已有所增强,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7.9%,升至较高景气区间,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在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我国迫切需要投资改善的事项依然很多,需求潜力很大。”张连起认为,以基础设施为例,目前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的交通状况还相当落后;许多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欠账很多,“靠天吃饭”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投资需求非常大。 张连起表示,当前,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当中,消费成为最重要的动力,这是经济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趋势。“由于我们不再依靠大规模投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尽管如此,去年仍然在10万亿美元的巨大基数上实现了6.9%的增长,这其中增长的每个百分点都相当于10年前的2.6个百分点。中国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发展引擎,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本报记者李杨参与采写)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