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3-02 第A04版:三农
|
大 | |
中 | |
小 |
|
|
回归植树本衷 绿化优化发展 |
访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段爱国 |
|
作者:
曲一歌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277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
时至3月,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就快到了。其实,追溯到中国古代便有在清明时节插柳植树的传统,古人重视植树造林的记载有很多,例如《国语》中记载:“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农桑之制》中也对植树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在现代,绿植的作用被不断放大,据测算,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1棵树1年可贮存1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 现如今,植树促发展的传统被传承着。然而,社会上却逐渐出现对造林工程的质疑之声,这些质疑是否属实?如何科学造林?植树造林到底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造林的必要性有哪些?为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林业专家,为读者谈谈我国造林的那些事儿。 中国经济导报:请结合实际,谈谈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近些年,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如技术、规划等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成就? 段爱国:植树造林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我国森林和城市绿化面积是关系到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大事。 植树造林可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大大改善生态环境。据测算,当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这对发生频率与程度日益加大加重的雾霾治理尤显珍贵。此外,植树造林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我国植树造林取得较大成就。在技术层面,主要树种造林技术取得长足发展,速丰林、珍贵林、经济林、原料林等商品林集约育林或多目标育林技术持续推进,防护林、困难立地造林等生态育林技术瓶颈不断取得突破,为我国森林生态资源与商品资源培育提供了科技支撑。规划层面,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和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我国造林绿化事业迅猛发展,森林资源实现了面积与蓄积的双增长。 中国经济导报:不可否认植树造林对我们生活带来了有益改变,具体而言,其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表现在哪儿? 段爱国:森林资源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国以来,林业累计提供木材70多亿立方米,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业产业是发展最快的绿色产业,201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40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399.5亿美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4.20%和8.4%,直接从业人员总量达到6000多万人。 我国人工林面积已达10亿亩,居世界第一位。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支撑我国碳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中国经济导报:造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请您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如何在有效扩大森林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段爱国:造林是人类绿化、美化生存环境及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社会行为,全球气候变化对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及人们对生态产品与经济产品的高质需求给予了当今造林事业更高的要求。在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今天,造林注定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希冀。 造林是个系统工程,如何更好地发挥造林三大效益,需要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好政策关,坚持良好的政策导向性、规范性与促进性,注重生态林、商品林发展区位区分,统筹兼顾,科学制定不同功能主导型森林资源发展所需的扶持或补偿政策,并处理好保护与营造林间的关系;二是把握好造林主体,注意国家造林、集体造林及个人造林中的主体特征,从而掌控住不同造林主体营造重点和方向,激发并提升各主体造林成效,尤其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条件下,主体意识的明确是造林工作成效的根本保障。三是要注重科学造林,依托科学技术,组织实施好林业重点造林工程,提升生态造林、集约育林技术含金量,在保障生态效益条件下,选择经济功能更优的速丰林树种如杉木、杨树,珍贵树种或经济林树种如核桃、油茶、油橄榄、沙棘等作为造林的主要树种。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我国在植树造林工作上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对此,在接下来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您有哪些建议? 段爱国:不管是决策者还是大众,都已经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能没有森林和树木。总地来看,我国植树造林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植树造林受到过分单一功能需求的制约,往往仅追求美化效果或经济效益,偏重于选择种植单一的树种,造林时忽视了森林与树木的生态价值;二是造林用地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用地的制约,人均占有量低。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或工业建设过程中毁掉的林地面积比重新植树造林的面积多很多;三是造林后的管理环节较为薄弱,且人工造林通常还会受到人为的破坏,存在乱砍乱伐现象,“年年造林不见林”现象普遍,这对造林工作的破坏程度是非常大的。 在接下来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突出重点工作,抓住关键环节,充分认识林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及经济功能,紧紧抓住生态建设、拓展林业新领域及林业产业发展工作,丰富植树造林的树种;其次,狠抓质量问题,质量是植树造林工作的生命线,从苗木的栽培到利用全过程都需要树立质量观;第三,要抓好科技工作,提升造林的科技含量,确保造得下、管得住、用得上。 中国经济导报:绿化并不简单,盲目种树也不可取,要让种树回归环保本衷,应该如何种树?种在哪里?换而言之,在我国,植树造林是如何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以及适地适种的? 段爱国:适地适树是造林的一项基本原则,按照原则科学造林,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森林植被有其自然分布规律。造林时我们一般提倡采用乡土树种造林,因为乡土树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最适应其自然分布区的环境条件,造林容易取得成功。对引进的树种,要经过长期观测和分析,证明在适应性、经济性和生态效益方面可行的情况下才可用于造林。 我国植树造林有详细的科学规划和布局。例如,我们为了指导造林,在全国林业区划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环境的差异,把全国分为三大森林立地区域——东部季风森林立地区域、西北干旱森林立地区域和青藏高原森林立地区域,对于不同立地区域有详细的规划设计、造林模式和营林模式。 中国经济导报:“绿化祖国”离不开植树造林,但是光靠大面积种树是否就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也有观点认为,虽然近些年绿化面积有所扩大,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经济效益,但却存在盲目绿化嫌疑,应怎样避免盲目绿化? 段爱国:“绿化祖国”中的绿化是指绿色化的意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绿色化”概念,据中央精神和理论研究,绿色化是要将绿色融入到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简言之,绿色化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而经济发展新常态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步入低碳、绿色、循环的绿色化轨道,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资源被大量消耗,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光靠大面积种树,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污染的控制和资源的节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想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除了抓好造林工作外,还要开展综合治理。 造林绿化是一项全民性、公益性事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造则造、宜封则封。既要搞好山野平川的生态修复,让国土生态空间更秀美,也要抓好城市村屯的造林绿化,让百姓生活空间更宜居;既要搞好南方、东部等自然条件好地区的造林绿化,进一步增加绿量和提升质量,更要抓好干旱、半干旱等条件不好地区的植树造林,不断增加这些地方的林草植被和生态资源总量;针对荒地区域,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当采取营林抚育等人为促新措施,可以加快绿化的速度,更好实现“绿化祖国”的目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