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25 第B02版:前沿
|
大 | |
中 | |
小 |
|
作为一种重要的、稳定的制度安排 |
资产托管已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 |
|
|
作者:
杨再平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158 |
|
|
|
杨再平
自1998年封闭式基金引入托管机制以来,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历经了18年的风雨征程。从单一的基金、证券托管产品逐步渗透到各主流的资产管理领域,从零起步发展至超过9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和50%以上的年均增速,特别是近年来,在一系列资管新政的推动下,托管资产和服务类别、交易工具和手段、结算和估值模式更加丰富,行业发展日益多元。我们同样欣喜地看到,托管队伍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机构和面孔,共同建设着中国的资产托管行业。 资产托管作为“资本节约型业务”,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过程中备受青睐。然而发展至今,托管业务已经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而是一种重要的、稳定的制度安排,在日益市场化、多元化的金融格局中彰显出重要性和优越性。 ——成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有很多关于金融改革和转型的探讨,我们知道,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金融的两大本质是配置资源和控制风险,这二者本身就存在着矛盾:资本的本性是趋利,而收益和风险又相伴相生。因此金融机构的经营就是要不断地在这二者中间寻求平衡。资产托管恰恰是这样一种风控制度安排,顺应融资脱媒趋势,保障金融安全,补充社会诚信体系。 ——作为践行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配套措施。步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日益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全面改革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为资产托管行业提供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比如新三板市场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提速,其中的资金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增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风险,也需要存管或者托管等制度作为解决方案。 ——契合“大资管”时代对资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资产管理行业之“大”,一是基于社会财富积累和民众理财意识引发的外生动力;二是基于金融监管放宽提供的政策支持;三是基于资管行业内生的创新、竞争营造的混业经营。资产管理行业规模日益增长、受众面不断拓宽、业务范围交叉融合,亟须托管机制作为资金安全保障,资管产品融通灵活、创新层出不穷,对托管产品、服务、系统提出了更为专业化、多样化的要求。 在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一些问题和风险。换一种角度来看,风险的暴露也是发展过程中的调整和总结(比如行业的过度、同质化竞争问题)。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在业务的纵向延伸和增值服务,打造创新型的托管服务平台和生态圈,而非简单的横向规模扩张;把关注点放在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强化部门治理,提升风控水平;把努力方向定在提升行业的标准优化程度,优化运营系统,解放更多的资源和生产力,提升业务的精细化、集约化水准。 (作者为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本文系作者在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四届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致辞,有删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