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25 第B06版:投资与探索
|
大 | |
中 | |
小 |
|
|
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需要处理好七组关系 |
|
|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614 |
|
|
|
内容提要
调整结构与稳定增长的关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金融稳定与支持发展的关系。鼓励创新和适度监管的关系。扩大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
管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血液。可以说,如果金融供给侧改革不能到位,血管不能疏通,那么整个供给侧改革就难以落到实处。而具体分析看,笔者认为在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七组关系: ——调整结构与稳定增长的关系。不应该把扩大总需求与加快供给侧改革对立起来,二者本身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 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投资、外需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如果依赖货币刺激,有可能是饮鸩止渴,将影响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动力。但另一方面,强调供给侧改革,仍然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环境。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中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导致了对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金融风险过于集中。 为此,尽管经历了近年来的债市风暴、股市异动,仍要保持发展资本市场的定力,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但也要考虑路径依赖的现实,正视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特征,现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如探索完善投贷联动、债转股、资产证券化以及银行事业部模式。 ——金融稳定与支持发展的关系。在经济下行周期,由于经济效益下滑,银行资产质量有可能恶化,这时候银行减少信贷投放本在情理之中。然而,金融与实体经济、特别与工业是利益共同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实体经济是“皮”,金融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银行仍需要用好和创新金融工具,服务好实体经济和工业增效升级,这是壮大和发展金融业、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和重要内容。 ——鼓励创新和适度监管的关系。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应不断减少事前审批,消除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融体制机制障碍。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的金融服务形式(如“互联网+金融”),监管者要透过表象看穿其金融本质,对其进行适时、适度的监管,而不能坐视金融脱媒,任其野蛮生长,以致尾大不掉,酿成新的金融风险、社会问题。e租宝、泛亚贵金属交易所等,就是前车之鉴。 ——扩大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但另一方面,又要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完善宏微观审慎措施,在扩大开放过程中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包括防范极端情况下的境外金融攻击与制裁。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通常认为,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货币政策是总量性政策,因此,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中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然而,从供给角度讲,如果将货币政策扩展为金融政策,生产或者服务部门区分公益性部门、政策性业务和盈利性部门、商业性业务,则结论大相径庭。对于前者,应该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财政政策比金融政策更有效;对于后者,则更应该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金融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效。 在当前市场情绪悲观的情况下,政府介入,发挥公共部门资金的杠杆和示范作用,有助于打破预期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但另一方面,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因为所谓“新经济”是市场内生的,而难由政府做出顶层设计、预先安排。政府应该去除“父爱主义”,要尊重市场选择、市场规律,而不要替市场选择或者“拉郎配”。 (作者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