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5-25
2016-05-25 第B07版:VC/PE与新兴项目 大 | 中 | 小 

电子签约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刚需”

作者: 杨虹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936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虹

    “电子签约,作为新兴技术,将在未来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助力。”“上上签”CEO万敏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她指出,互联网金融具有两个特性,首先是由于其金融属性,所以对契约安全的要求格外严苛;其次,则是由于其还具有互联网属性,对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这样的特性,构成了对电子签约这样的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基础工具的‘刚需’。个人预计,在未来几年里,电子签约将在国内出现突飞猛进地发展。”
    回顾历史,电子签约2000年在美国兴起,尤其是在克林顿总统用电子签约签署了《电子签名法案》之后,很多明星、企业也都开始尝试,逐渐在国际上涌起了一阵热潮。而在我国,也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2013年商务部还颁布了《电子合同在线流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明文规定了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具备完全等同的法律效力。
    不过,《电子签名法》提出,有效的电子签名需要满足4个要求,一是签名为当事人所拥有,二是签名的动作要确保是本人发出的,三是签名发生篡改的时候本人要能够知道,四是所签的内容发生篡改时,本人也能够知道。而《规范》则进一步要求,一是必须是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二是必须有可靠的电子签名技术。
    万敏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以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生成一份协议或者合同,用户单击确认就可以了。但是这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因为在它的服务器上,电子数据是可以进行篡改,而且不会留下痕迹。因此,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平台来确保法律效力,避免平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对于近年来我国电子签约行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万敏认为既有技术方面的制约,也有用户对于这种新签约方式的顾虑。“不过,电子签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刚需’,因此个人坚定地认为,电子签名大有可为,金融领域、有垂直交易场景的领域,都可能是未来电子签名行业布局的领域。”
    万敏最后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电子签约行业还刚刚进入公众视野,希望能够得到国家重视。“现在我们只希望真正地做好最基础的类似‘水电煤’的服务。这个行业会有马太效应,对我们来说现在跑得快很重要。”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