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2-02 第A02版:发展改革新闻
|
大 | |
中 | |
小 |
|
|
推进耕地草原河湖 休养生息须有序有度 |
|
|
作者:
曲一歌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95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曲一歌报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8部门日前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系统提出了推进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目标、措施和制度安排。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7部门共同举行《规划》印发实施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有关情况。 发布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辰昕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吴晓,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何振国、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副司长阎奋民、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高敏凤、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周鸿升出席发布会。 吴晓指出,推进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必须有序、有度,要着眼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有序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坚持用养结合的基本原则。《规划》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系统提出了推进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目标、措施和制度安排,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降低开发利用强度。过度开发利用,是造成资源不可持续、生态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规划》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合理降低开发利用强度作为休养生息的首要任务,通过暂停或退出生产功能、调整生产结构、调节生产时序,辅之以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做到取之有时、取之有度,逐步恢复自然生态和资源承载力。 二是坚持分类科学施策。《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的自然特性和功能要求,分类指导,提出对策。现阶段,耕地的首要功能仍是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其休养生息以“养”、“退”、“休”、“轮”、“控”为主要措施,即通过耕地养护、退耕还林还草、休耕、轮作、污染防控治理,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草原生态欠账较多,应更多发挥生态功能,其休养生息以“禁”、“休”、“轮”、“种”为主要措施,即通过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人工种草,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草畜平衡、维护草原生态安全。河流湖泊是生产、生活用水的最重要来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资源相对紧缺,降低河湖开发强度难以一步到位,其休养生息以“治”、“保”、“还”、“减”、“护”为主要措施,即通过治理重点河湖、保障生态用水、退还合理生态空间、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推进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三是注重建立长效机制。《规划》突出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在梳理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激励约束、政策扶持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制度体系。 四是强调稳妥有序推进。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规划》将实施期限确定为2016~2030年,其中,“十三五”期间以试点示范为主,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突出问题,探索有效模式,总结成功经验;后10年根据试点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再全面展开。 《规划》对我国耕地和草原修养生息做出具体安排。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在回答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在耕地休养生息方面,因地制宜,采取“养”“退”“休”“轮”“控”五个方面的措施;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主要采取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人工种草四个方面的措施。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草原禁牧面积控制在4.8亿亩,实现休牧面积19.44亿亩,人工饲草料基地面积达到4.5亿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