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2-16 第B04版:城市·社会
|
大 | |
中 | |
小 |
|
|
堵住“骗保”还需从医保改革的根上治 |
|
|
作者:
娜时花开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73 |
|
|
|
娜时花开
随着我国分级诊疗的推进,以及打击号贩子力度加大,北京三甲医院周围的“号贩子”似乎消失了不少。但是赶走了“号贩子”,却又“迎来”了“票贩子”。近日,北京市不少三甲医院活跃着一个创收新群体——“票贩子”,他们声称只需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代开各种就医看病所需的报销单据。而通过他们的途径开出的票据,主要是为了套取“新农合”基金。 “新农合”是保障我国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医疗保障制度,按照个人缴纳20%,国家补贴80%的方式筹集资金。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已从最初的人均30元提高到如今的420元,“新农合”参保覆盖率已达97%。为了方便常年在外打工的参保人员,“新农合”允许异地报销,但同时规定,参保人员住院治疗的才可报销,只看门诊不住院则无法报销。另外其报销是需要有相应的全套材料,这包括报销人的身份证件、医保本、诊断证明、住院病历、出院总结、费用明细清单、收费依据。而这些证明的材料在“票贩子”那里被“炮制”出来并非难事。 据了解,“票贩子”售卖假“票”的主要对象包括三种:一是真看了病,但只看门诊没住院的;二是看病住院后,想多报销一点的;三是没看过病,但想通过套取医保基金挣点钱的。随着“新农合”基金总额的增加,原本是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新农合”,如今却成为不法分子骗保的重灾区。针对近期部分地区出现的套骗取“新农合”基金等违规现象,国家卫生计生委12月联合财政、审计、公安等部门,在全国开展新农合基金监管专项督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震慑力度。此次督查将全面复核异地就医大额发票,消除犯罪分子通过假“票”骗取“新农合”资金的隐患。 不过,这种整治手段显然只能“治标”,除了对这种骗保行为的整治打击,还需从根本上寻找原因,对症下药。 异地看病、原地报销,本是出于好心为了方便进城打工的农民看病,但在异地报销联网仍未全覆盖的情况下,却使不法分子钻了漏洞抓住了“商机”。有鉴于此,应着重从各级信息系统的联网入手。 2011年,国家级“新农合”信息系统建成,并逐步把国家级信息系统与各省信息系统互联。目前,各省内部大多都已实现信息系统的联通,但跨省的联通始终没有实现,医院间“信息孤岛”现象也仍未很好解决。而信息联通的难点在于涉及保险机构与众多定点医院的联网问题,且不同地方医保报销目录也不同,因此信息系统也各异,联网的速度可想而知。但在互联网时代,就真的没有更好更快的办法了吗?一些地方已经进行的先行尝试给出的回答是“非也”。 如近日在黑龙江、海南、四川等8省签署了“新农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服务协议。按照协议规定,今后此8省内参保患者经转诊至协议省份的定点联网机构就医,便可享受出院窗口直接结报服务,患者仅需支付个人自付金额,即可出院。新农合基金报销部分由医疗机构与就医地省级新农合结算中心之间进行结算,最后由省级新农合结算中心之间再进行清算。由此看来,除了信息的联通,“新农合”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环节——跨省份结算,而这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更为复杂,也考验着各地相关部门改革的决心。 说到底,这些问题最终又落到了医保制度改革上——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表示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统一筹资政策及待遇等。看来,通过分级诊疗的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综合服务能力,从长远看,还是应该通过对管理方式的改变,如改变参保方式,从以户籍为原则参保变为以居住地为原则参保,如此则不存在异地就医一说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