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12-16
2016-12-16 第B05版:生态文明周刊 大 | 中 | 小 

“PPT创新”言过其实 碳金融创新仍处探索期

——专访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

作者: 公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092
     从2007年就积极介入碳市场并推动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兴业银行,已在碳金融服务方面,独立开发了碳资产评估工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涉及碳交易前、中、后台国际碳金融综合产品服务。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2017将至,全国统一碳市场即将建立,而作为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碳金融的发展轨迹也备受关注,尤其随着《巴黎协定》的生效和《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使得关于碳金融的探讨一时甚嚣尘上。由此,就碳金融的当前发展、面临问题及未来前景等方面,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进行了专访。
    
北京是碳交易产业链最完善的地区

    中国经济导报:碳金融的概念由来已久,您可否简要介绍一下碳金融的主要模式和产品类型?
    梅德文:碳金融是以碳资产为基础和核心的金融市场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碳金融也是化解绿色金融挑战,即对环境成本进行量化和风险定价的重要突破口。目前的国内碳市场已经成功实现了对温室气体排放这一类环境成本的科学量化和市场化定价,并为其提供了流转、估值和变现的便捷渠道,将其所对应的风险成本或潜在收益转化成了企业的财务绩效,成为绿色金融体系中率先实现落地生根的环节。
    关于碳金融的产品类型,我认为从功能角度出发,主要可以分为3类,分别是交易工具、融资工具和支持工具。其中交易工具,就是我们现阶段国内碳交易试点中流通的碳配额、核证自愿减排量等现货产品,以及《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鼓励支持的碳远期、碳掉期、甚至碳期货等衍生产品。可以说,交易工具是碳金融产品中的基础性工具,碳资产的定价主要通过交易市场实现。另外如碳资产回购、质押、租赁等融资产品,以及碳保险、碳指数等支持工具,都会随着碳资产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北京作为重要的碳交易试点地区,推出了哪些独具地方特色的碳金融产品?在推进碳金融的过程中,北京有何优势?
    梅德文: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中信证券等已经成功推出了碳配额回购产品,场外掉期产品、场外期权产品,还有绿色租赁、绿色股权投资基金、PPP等业务,以及前段时间与上能集团合作推出的电碳宝产品。目前,我们还在积极推进碳配额远期交易等业务,还有一些产品正在研究和报批中。
    以碳配额回购产品为例,这是一种通过交易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的碳市场创新安排,也是目前可复制性较强的一款碳金融产品。我认为,这种碳配额回购产品形成了资产的正向流动。
    关于北京的优势,简单来说,在于北京是碳交易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大型央企总部都在北京。目前全国碳市场的设计团队也在北京,他们是未来可持续碳金融产品研发的重要利益相关方。所以这点可以看做是北京的优势所在。
    中国经济导报:据记者了解,七省市碳交易试点正式开市以来,各个试点碳市场分别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碳金融创新,推出了近20种碳金融产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金融产品出现?这些金融产品目前的发展现状怎样?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可否举例说明?
    梅德文:碳市场最核心的功能是促进节能减排。再详细来说,就是通过一个透明真实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稀缺的碳排放权资源配置,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减排。那么,怎样才能够发现透明真实的价格信号?答案是建设一个具备有效性、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碳市场,拥有规模化的交易主体、市场化的交易产品和开放化的交易规则。
    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够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这也是包括北京在内,各地积极开发碳金融产品的最大原因。只有发展碳金融产品,才能使碳金融发挥一般金融融通的功能,引导市场发现碳排放的真实成本,扩大碳交易的广度。
    
流动性问题将不再突出诸多障碍因素可被化解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政策利好,市场热情较高,但是碳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乏困境,您认为当前发展碳金融市场最大的障碍有哪些?
    梅德文:碳金融的发展壮大,需要稳定的市场预期、松紧适度的监管环境、坚实的市场基础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现阶段来看,这些条件都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所以“障碍”谈不上,因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全国市场的启动,很多我们现在看似“障碍”的因素都会逐步化解。比如现阶段我们提到的流动性问题,因为各试点都以现货交易产品为主,所以在市场运行中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履约期波动”现象,即在履约期内市场交易相对活跃,而在履约期结束后市场逐步趋于平淡,甚至停滞无交易的状态。预计在全国市场启动后,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市场需求更加多元,流动性问题就不会那么突出了。
    中国经济导报: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碳金融因为缺乏坚实的市场基础,创新方向和产品受到较大限制,产品的可复制可推广性不强,被戏称为“PPT创新”。对此,您如何看待?
    梅德文:这与上面所讲的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在其它条件都有利的情况下,如果单从可复制性方面来看,碳金融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交易的关键。这个需求,可以理解成产品的安全性、参与的便捷程度,以及产品能否真正帮助市场参与方来降低成本、高效地实现其经营或者履约目标等。这对于市场,包括交易所在内的各类利益相关方来说,需要一个相互了解、不断启发和摸索的过程,是彼此做能力建设的过程。因此,碳金融产品的持续交易,也可以说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目前所有的碳金融产品创新,都还只是探索。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设计,来解决信息不对称、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问题。所以未来碳金融产品的设计也会朝着这3个方向努力。
    
统一碳市场对发展碳金融提出挑战

    中国经济导报:《巴黎协定》已经生效,刚刚结束的新一届气候大会对协定的落实也有了进一步的协商成果,您认为这对碳金融市场会起到怎样的激励效应?
    梅德文:《巴黎协定》作为近200个缔约方通过政治意愿打破非合作博弈的里程碑,使得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转型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成为启动低碳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发令枪。为此市场机制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碳市场的建设发展提出更大的要求。
    在《巴黎协定》框架下,联合国、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都将积极推动碳市场网络(NCM)建设,以实现独立的减缓价值评估体系、碳资产储备计划以及统一的结算平台,为全球碳市场的发展打牢基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主体,市场化的减排行动举足轻重,是全球碳市场的焦点。而作为我国自主减排的一大举措,2017年全国碳市场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重点行业,覆盖约40亿吨的碳排放量,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有了法律保障,对于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全国碳市场的顺利启动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砝码。
    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马上到来,全国碳交易市场也很快就会启动,届时碳金融的发展会迎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可否请您简要谈谈。
    梅德文:国内外都对未来我国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发展抱有高度期待,期望它能够充分发挥合理为碳定价、引导清洁能源投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等功能,同时为引领国际低碳产业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未来的中国碳市场应该会发展成为一个一体化、金融化和国际化的碳市场,这也相应为所有中国碳市场人提出了几个问题:如何确保全国碳市场如期启动并顺利运行?如何提升碳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碳金融市场如何引导低碳发展、引领国际合作?等等。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