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2-25
2017-02-25 第B3版:前沿报告 大 | 中 | 小 

2020: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比大幅上升

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占比各下降5个百分点

作者: 曾铮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723
    预计到2020年,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从“十二五”末期70%左右的水平下降至65%或更低的水平;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从“十二五”末期的10%大幅上升为20%左右的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从“十二五”末期的20%下降为15%左右的水平。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
    一个与此相关的话题是,"十三五"时期我国要素条件的变化对产业结构有哪些影响?本文作者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条件的演进情况,对"十三五"时期我国要素条件的变化趋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工业领域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占比的调整趋势做出预测。
    期待作者的分析和预测对读者认识、把握"十三五"时期发展内涵、发展条件的变化有所帮助。

曾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利用劳动力、土地与资源环境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大力吸引国外资本与技术,加快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重化工业的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和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我国优势要素价格逐步上升,要素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随之产业比较优势也发生了显著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十三五”时期,要素条件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包括,资本密集型产业小幅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幅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呈现出一定幅度的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条件变化的总体情况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素结构的核心是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它决定了一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从效率角度出发,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一国产业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因此,刻画我国要素条件总体情况的变化,主要应从资本劳动比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角度来判断。
    从要素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劳动比不断上升,资本有机构成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上升速度快慢交织的节奏特征。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储蓄率的逐步提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资本形成不断攀升,国内资本劳动比呈现出均速上升的趋势。分阶段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投资增速较快,且外商投资数量加速增长,我国资本劳动比呈现出较高速度的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我国资本劳动比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趋势特征。
    从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来看,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农村改革带来了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大幅提升,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微度上升,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下滑;之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改革效应逐步减弱,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大幅下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有上升。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技术引进效应持续释放,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次呈现大幅提升,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幅上升,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滑;而这一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消褪,从那时开始到本世纪初,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幅上升,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现小幅上升趋势。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但整体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特征,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稳定,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小幅下滑趋势。
    
“十三五”时期国内要素条件变化趋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要素条件变化趋势的主要特征是,整体要素数量趋于减少,要素价格总体提升,但要素质量及其使用效率将逐步提高。
    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但人力资本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中国人口增长不断放慢,老龄化步伐加快,由此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出现下降,劳动力增长减速并转为下降。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形将发生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衰减,劳动力数量将出现下滑。与此同时,我国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加快,这主要有赖于我国长期的教育投资。
    资本数量积累增速放慢,资本存量质量优势逐步发挥。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高储蓄率在人口年龄结构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及信贷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也将出现下降的趋势,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储蓄率将下降,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时期中国的储蓄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在投资效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仍然较为充裕。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将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国际优质资金供应依然相对充足。储蓄率以及外资流入数量保持相对较高水平,能满足未来我国经济继续维持较快发展的资本需求。此外,我国资本存量质量逐步上升,建设的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装备、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长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
    可用土地数量不断减少,土地利用效率将会提升。
    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2010~2020年,我国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将低于500万亩的水平,这将低于此前十年的平均水平。而与土地供应减少相对的是全国主要城市综合地价水平不断上升,土地供需关系的矛盾呈现逐步激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逐步推进节约集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未来土地利用效率将会出现显著提升的趋势。
    技术引进效应进一步衰减,自主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与国内廉价劳动力和软约束的资源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低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相关研究表明,从2000年之后,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递减,近几年递减速度有逐步加快的倾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近年研发经费的加快投入以及科技产出成果的不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技术创新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将逐次增强,自主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相应增强。
    资源供应趋于紧张,环境成本逐步提升。
    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一些现存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很多其他国家相比,经济增长的资源使用强度较高。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由于资源稀缺程度上升,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我国作为后发国家由国际市场保证资源供给的难度进一步上升。如果现行资源利用方式没有重大转变,
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今后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短缺从部分矿种向全面短缺演变。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的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水土流失加重,天然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环境承载力持续下滑,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逐步提高。
    
要素条件变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影响

    要素条件变化对产业结构的总体影响,主要体现在要素结构变化导致工业领域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占比的调整趋势。
    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调整趋势。
    依据世界银行对2020年前我国固定资本形成额和GDP变化趋势的估算数据,结合相关研究,我们预测了未来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来随着我国资本劳动比上升速度的下降,固定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也将逐步下降,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占比将出现下降。到2020年,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从“十二五”末期70%左右的水平下降至65%或更低的水平。
    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趋势。
    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技术密集型行业占比(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比)有一个大幅上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左右上升幅度开始弱化,而本世纪以来其呈现出较为快速增长的态势。
    综合现有相关研究结论,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研究开发经费以及科技转化率变化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据此我们预测,随着未来研发经费总量和占比的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加快发展,到2020年,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从“十二五”末期的10%大幅上升为20%左右的水平。
    与此相对,在我国劳动力成本增加的要素条件变化背景下,随着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增速下降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将呈现出一定幅度的下降趋势。到202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从“十二五”末期的20%下降为15%左右的水平。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