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3-14 第C8版:区域经济
|
大 | |
中 | |
小 |
|
|
乌兰察布:渐成“特色产业之都” 力承首都产业转移 |
|
|
作者:
梁喜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5245 |
|  | | 2月27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乌兰察布市与央企项目签约现场。 |  | |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内蒙草原自驾游。本版供图:梁喜俊 |
|
|
|
李萱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梁喜俊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通过打造“乌大张”金三角,融入“京津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俄蒙欧、启动实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重大战略、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布局,多项特色产业在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渐呈“都会”气象。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平台
1997年,北京与内蒙古建立了京蒙对口帮扶机制。20年间,乌兰察布市在北京市的大力帮扶下,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国家“一带一路”、疏解非首都功能、国家东西扶贫等大战略背景之下,乌兰察布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充分发挥京蒙对口帮扶的体制优势,谋求发展的重大战略。 2016新年伊始,乌兰察布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动员大会召开,明确重点围绕一般性制造、信息服务、旅游、商贸物流、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产业承接和项目合作。力争在装备制造、木材加工、服装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 据了解,2016年,乌兰察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产业转移签约项目共计139项,签约额792.86亿元,其中项目落地119项,签约额522.08亿元。 动员令下达后,全市相关单位和部门随即展开工作。地区、部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对接小分队赴京对接工作,全年累计650余次,收集各类信息1200余条。 2016年,承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市经信委与乌兰察布市签订《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确定北京市经信委积极支持乌兰察布市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作。“两市在人才、信息与项目、承接体育产业、建设冬奥会实训基地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共识。2016年,乌兰察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产业转移签约项目共计139项,签约额792.86亿元,其中项目落地119项,签约额522.08亿元。”乌兰察布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辛舒介绍说。 承接项目相继在乌兰察布遍地开花:北京凯达恒业公司投资的马铃薯深加工及果蔬脆片项目、秋实生物有限公司胶原蛋白项目、兴大业(集团)农牧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基地、中地生态牧场良种奶牛繁育基地相继落地实施;新雅宝路商城在乌兰察布集宁国际皮革城启动运营;察右后旗与北京金地世宇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签订新能源低速电动汽车项目,实现了乌兰察布市电动汽车制造业“零”的突破;首旅集团在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东来顺全国唯一肉制品加工基地;新发地批发市场还把乌兰察布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定为土豆专供基地,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采购合同;北京网库公司与商都县合作建设中国马铃薯产业电子商务基地,打造马铃薯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聚集区和电子商务培训基地…… 2017年2月27日,乌兰察布市委、政府领导再次率队赴京,就京蒙帮扶合作(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进行招商。推介会现场,乌兰察布市与参会企业签署合作意向协议17项,投资总额785亿元,其中签约6家央企,金额380亿元,合作项目涉及大数据、旅游文化、投资基金、装备制造、会议会展、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 “我们始终把加强与首都北京的合作放在重中之重、优先优惠的位置。借助京蒙对口帮扶合作机制,着力建设服务保障首都能源、绿色农畜产品供给的大基地,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平台,服务首都文化旅游、体育休闲、避暑度假、养老养生的大花园,首都商品进入西北地区和俄蒙欧的大通道,护卫首都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屏障,建成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产业升级的助力区、产业发展的拓展区、创业创新的孵化区。在服务和保障首都中加快发展,得到了首都各界的积极响应,产业合作、教育合作、医疗合作、旅游合作全方位推进,首都成为乌兰察布人才、资源、资本、项目最大的来源地。”乌兰察布市委书记艾丽华如是说。 “中国薯都”:让舌尖上的美味更安心
在乌兰察布海拔1300~1500米广阔的农区,农民种植马铃薯的传统由来已久,这里气候冷凉,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而肥沃,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而且马铃薯的晚疫病发生频率低,传毒蚜虫少,马铃薯种植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乌兰察布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记者调查了解,目前乌兰察布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0万亩,年总产量45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占内蒙古自治区近1/2,占全国6%。全市70%以上耕地种植马铃薯,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占到种植业收入的53%。 据悉,乌兰察布在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全国第一个马铃薯原种场、第一座马铃薯原种生产网室、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科研机构每年承担国家、自治区马铃薯区域、生产试验20多项。全市在国内开创了装备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的高水平种植模式,并探索总结出一套成功的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方法。 以民丰、嘉恒、中加、正丰四大龙头企业为骨干,乌兰察布形成了完善的种薯良繁体系。现建成马铃薯脱毒组培室2.5万平方米,原种田5万亩,合格种薯田50万亩,年生产脱毒苗1.2亿株、脱毒微型薯4.5亿粒、原种10万吨和合格种薯120万吨,种薯覆盖全国近1/4马铃薯种植区。目前乌兰察布市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和专用薯生产基地,拥有国内领先的马铃薯综合加工企业集群。 目前,乌兰察布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1家。其中,大中型土豆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加工转化率达到25%,土豆种植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 乌兰察布的马铃薯因为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品质优、营养全,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其种薯、商品薯已远销全国近10个省区,而且跨境出口到了俄罗斯等多个国家。2009年,乌兰察布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 通过一系列举措,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规模和档次得以明显提升,已经形成了马铃薯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作为京蒙对口帮扶的重点盟市,2011年,乌兰察布成为北京市政府蔬菜和马铃薯应急储备基地。目前,乌兰察布的马铃薯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围绕老百姓对农畜产品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的最大关切,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牧场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培育乌兰察布特色品牌,新增“三品一标”认证面积30万亩、产品50个,新增地理标志产品2个,实现农畜产品进京检验前置和结果互认,使直供北京成为乌兰察布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全国人大代表、乌兰察布市市长费东斌就农畜产品发展思路介绍说,“2017年,全市将引进培育一批农牧业领军企业,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工转化能力达到60%左右。提升马铃薯产业核心竞争力,编制完成中国马铃薯之都战略规划,构建繁育、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建成国家级马铃薯种薯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和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供种能力达到120万吨,加工转化鲜薯160万吨,新增大型智能储窖30万吨。”
“草原避暑之都”:诚待天下客
历史上的乌兰察布是万里茶道、草原丝路的商贸重镇,如今更是中俄蒙经济走廊和中欧班列唯一的非省会节点城市。这里距北京仅240公里,是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城市,三小时自驾、一小时高铁、半小时飞行,就能到达首都周边最美的天然草原。 乌兰察布年平均气温4.3℃,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8.8℃,比北京、天津要低10℃左右,盛夏如秋,清爽宜人,是国家级避暑气候区,全市绿化覆盖率40%以上,空气指数优良天数350天以上,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2014年10月23日,被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中国草原避暑之都”。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这句话成为时下坊间很流行的玩笑话,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市之间的紧密交流与合作。“避暑无蚊子、睡觉盖被子”成为游客印象最深的体会。历史上北魏太祖拓跋硅、辽代和元清等六朝皇帝都曾经在这里避暑狩猎。乌兰察布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成为了京津冀夏季凉爽的“后花园”,成为了广大旅游者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乌兰察布收揽了草原之大美,拥有3处优质辽阔的草原,被誉为“草原博物馆”:杜尔伯特大草原是神州飞船最爱光顾的地方、乌兰哈达草原记录了亿万年前火山喷发的壮美,辉腾锡勒大草原在高山上绵延起伏,缓缓伸向远方。 乌兰察布市境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苏木山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森林覆盖率78%,地势陡峭,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点2334.7米。七月盛夏,平均气温只有19.9℃,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这里空气负氧离子达3800/m3以上,被誉为养生健身的“天然氧吧”。 格根塔拉草原旅游景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五大草原旅游景区之一,是全国唯一的草原4A级景区。地处察右中旗南部的辉腾锡勒草原,99个天然湖泊点缀在碧绿的草原上,与星星点点望不到尽头的大型风力发电机合成了美幻绝伦的奇特景观。 察哈尔火山位于阴山东麓,察右后旗境内,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火山草原景区。20余座火山环绕着400平方公里的火山地带,蓝天、白云、绿草、鲜花、蒙古包和成群的牛羊,构建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生态美景。该火山群具有火山地热、火山温泉、火山熔岩熔洞、火山稀有矿藏等资源,加上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石河、石湖、石海、石浪、石禽、石兽等独特的火山草原景观,俨然是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 岱海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水面面积70多平方公里,呈椭圆状,被誉为“草原天池”。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多次巡边来到岱海,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兴建行宫,取名“凉城”,并为岱海题名“天池”。行宫后来改名为汇祥寺,曾为内蒙古规模宏大的召庙之一。旅游区内中水塘的温泉,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地表水温38℃,是内蒙古著名的疗养避暑胜地。
“草原皮都”:名扬四海
在乌兰察布,皮革加工是又一大传统优势产业。 上世纪80年代,集宁皮件厂生产的“熊猫”牌皮衣曾是颇受消费者青睐的名牌产品。皮革加工业辉煌时,曾有300家皮革加工企业,2万多名皮革产业工人。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委、政府提出打造“中国集宁,草原皮都”的发展目标,要建成集皮革鞣制、加工、销售及服务配套“四位一体”的皮革产业链条,形成大集大散、批零互补、辐射全国的皮革交易集散中心。 目前,乌兰察布市集宁皮革城形成了产销、研发为一体的北方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皮革购物中心。集宁皮件产业园与50多家国内外皮革知名品牌联手进行设计研发。产业链条趋于完整,销售辐射半径不断扩大,集宁皮革城年客流量达200万人次,年销售额近20亿元,带动了内蒙古乃至华北地区皮革市场的持续繁荣。集宁皮件产业园年产值达5亿元,全市皮革产业年产值达30多亿元。
以石墨烯谋划“乌金之都”
在乌兰察布,石墨矿极其富集,储量达1亿吨。兴和县成为全国三大石墨生产地之一,大鳞片石墨储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0%。 这种几十年来当地百姓司空见惯的材料,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被列入新材料发展的重点。作为战略性新型材料,石墨烯在智能手机、新型显示屏、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光伏等电子信息行业多个重要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推进石墨烯开发利用是乌兰察布市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和新的发展优势所在。 据悉,2016年12月10日,全球首条低温负压石墨烯生产线在乌兰察布兴和县正式投运。这条生产线可年产5层以下石墨烯30吨。该生产线成功将薄层石墨烯量产成本控制在1元/克以内,这被业界认为,中国已经突破了高品质石墨烯的低成本量产这一限制石墨烯产业化的重要瓶颈,为下游应用市场开启了极为广阔的前景。费东斌表示,乌兰察布市打造石墨烯产业应用基地已经具备条件,将联手清华大学共建石墨新材料创新研发中心,推动石墨烯工业化量产。 乌兰察布市地处京津冀经济圈与呼包鄂经济带结合部,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是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乌兰察布境内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国道四通八达,同时还有专线机场和在建的京呼高铁以及正在筹建的呼张铁路,被认为是内蒙古发展物流业条件最好的地区。 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将优先发展物流业作为城市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又一个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乌兰察布相继建成了煤炭、马铃薯、皮革三个交易中心,并成为全区现代物流业改革创新试点地区。2016年三个交易中心营业收入达到96.5亿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