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5-19
2017-05-19 第A02版:发展改革新闻 大 | 中 | 小 

学有所教:“一个不能少”

“十三五”时期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341
    
编者按

    “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得到全面落实,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前不久,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定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以及各领域具体服务项目和国家基本标准,向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履行职责和公民享有相应权利的依据。清单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大领域81个项目。“十二五”以来,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取得哪些成绩,“十三五”还将新增哪些抓手?从本期起,本栏目将分8篇进行连续报道,以飨读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在《“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公共教育放在八大领域的首位。《规划》指出,国家完善基本公共教育制度,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不断提高国民基本文化素质。该领域服务项目共8项,具体包括: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寄宿生生活补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
    “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也是维护最基本的教育公平的‘防护堤’。”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涛说。
    
“十二五”已实现“寒门学子有学上”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五年规划。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规划中位列首位,提出了重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一年教育、完善政府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
    经过5年努力,重点任务基本落实,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2015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国学前3年毛入学率达到75%,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基本普及。
    特别是,寒门学子上学住宿、吃饭不花钱成为了现实。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全链条覆盖。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覆盖了所有学龄阶段学生,所有农村学生(约1.1亿人)全部享受“两免”(免学杂费、免书本费),农村寄宿生还免除在校寄宿生活费,其中,约1240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从2011年开始,由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在连片特困地区试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000多万中小学生。在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覆盖近90%的学生。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每年惠及480万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儿童制度初步建立并在逐步健全中,目前受益孩子近2500万人。
    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农村贫困地区和针对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仍然未能得到全面保障,标准不高、覆盖面不全等问题。
    
“十三五”努力实现贫困生资助全覆盖

    “‘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领域,也是落实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马涛谈到,重点是补齐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薄弱的短板,为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贡献。要加大公共财政、公共资源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的力度,合理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学校基本办学设施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和效率。
    《规划》提出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4个重点任务。
    “九年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水平上的巩固提高,现在依然是基层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既要入学‘一个都不能少’,也要上学‘一个都不能掉队’。”马涛谈到,一是要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边远地区的倾斜力度,推动省级政府加强统筹,缩小省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二是要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基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科学推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三是要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的制度化、常态化。推广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学区制等。四是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问题。着力提升辍学比较集中的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巩固率检测系统,全面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就业或进一步深造的必备“入场券”,高中阶段教育越来越被视为公共教育服务而非可选择性的教育需求。“十三五”时期,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教育在规模上发展的主要指标。《规划》指出,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进入21世纪后,普及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中高收入国家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新兴需求。“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方面。《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扩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等。
    马涛表示,“十三五”时期,教育资助和帮扶政策的覆盖范围更广,资助标准更高,政策举措更切实可行。一是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二是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和保护,以及义务教育对残疾儿童少年要全面纳入等。    

政策详解,你问我答

    在《“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所列出的八大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中,公共教育被放在首位。    
    “十三五”期间,如何使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筑牢维护最基本的教育公平的“防护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规划》相关要求做了梳理。

问  如何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答  “十三五”期间将从五个方面推进:

    一是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二是同步建设城镇学校。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三是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逐县逐校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完善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等。
    四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并向乡村倾斜。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完善职称评聘政策,逐步推动县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协调并向乡村适当倾斜,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等。
    五是加强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问  如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答  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推动实施营养改善答计划。一是推动相关省份进一步扩大地方试点范围。确保2017年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
    二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
    三是大力推行“阳光校餐”。
    四是加强营养健康教育。

    问 如何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    

    答 一是进一步优化城乡幼儿园的布局规划。要求各地结合人口政策调整、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因素,科学测算适龄儿童出生、分布和流动变化情况,对城乡幼儿园布局规划作出调整,努力保障大多数适龄儿童方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二是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

    问  如何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答  一是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制度。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制度,核心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目前,国家开放大学正在联合地方开放大学、有关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启动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工作。为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制度,“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推动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的标准和程序,推动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的机制,方便学习者多渠道、多方式成长成才。
    二是加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构建答主体多元、定位明确、沟通衔接顺畅,且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新体系。推动各类高校进一步开放办学,坚持面向各类人群、行业企业,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等。
    三是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使每一位农民工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能够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推动各地积极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