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5-19
2017-05-19 第B04版:城市·社会 大 | 中 | 小 

中医药“走出去”近年来已初见成效

作者: 荆文娜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689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荆文娜

    日前,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中,“增进民心相通”主题会议中再次提到,我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
    其实今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
    民心相通必定文化先行,而中医药文化从历史上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源远流长。据了解,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寻方问药是沿线国家沟通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随着中医药走进更多国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接受了中医药。不过,中医药“走出去”一路走来路途却并不轻松。现在就跟随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看看中医药“走出去”所付出的努力、不易及成效。

医疗机构“走出去”步伐加快

    其实,凭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渊源,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要远比打入其他西方国家更有优势,有一定传播基础。北京同仁堂的专业技师就曾表示,不少中药都还是舶来品,例如人们熟悉的治疗咽炎的胖大海原产于越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及风湿痹痛等症状的乳香则来自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及索马里一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国际合作专项等工作重点支持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等以“政府支持、机构运作”的方式分别在吉尔吉斯斯坦、美国、法国、马拉维、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卢森堡、俄罗斯以及中东欧、捷克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目前,上述中心已经在场地建设、医生选派、当地药品注册、中医药文化宣传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部分中心开始正常运转,并吸引了大批当地患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讲师邓勇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这表明沿线国家民众在确保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迫切期待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以中医药为代表的健康服务供不应求,具备巨大发展潜力。
    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基金会主任、中方院长常世儒看来,西班牙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在西班牙,中医药也很受欢迎。常世儒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巴塞罗那正在建立欧洲最大的中医中心,包括治疗、培训、疗养、教育等方面。另外,在中医养生等食疗饮食文化方面也经常组织培训班及讲座等,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好评。另外,据了解,在捷克的中捷中医中心是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首个中东欧项目,2015年9月开始运营,中医中心平均每天接诊20~30名患者,这在当地已经算不少的接诊量。
    “一带一路”的倡议正在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非沿线国家的关注,中医药的传播自然也在渐渐扩大范围。目前不仅国家支持的中医药项目逐渐在全球扩散开来,中医药专业学生毕业获得从业资格后,开设个人诊所或养生馆的情况也逐渐开展起来。刘女士在国内大学学习的专业是中医,目前生活在德国,她的男朋友是德国人。她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她十几年前刚到德国时,了解和认可中医药的德国人并不是很多。但通过在德国多年的居住学习,以及与男朋友的交流,她发现近些年来德国人对中医还是有一定信任的,也存在一定的消费市场,最受肯定的要数针灸疗法了,于是她决定开设一所中医针灸拔罐的小诊所。
    “来我这里的德国人大部分都是被疼痛、颈椎腰椎等骨骼问题、风湿等疾病困扰的客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就诊西医后无明显好转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我这里的。”刘女士介绍说,诊所成立初期,由于当地人不了解中医,相对缺乏信任感,生意并不好。但随着国内对中医药“走出去”的推广及后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德国人开始理性看待中医药。即便看中医的诊金不能报销,也还是有人愿意支付比平时看西医昂贵的费用看中医。据了解,除针灸外,其他中医疗法仍未被纳入德国医疗保险体系。

药企“走出去”有突出重围之势

    在机构“走出去”的同时,企业迈出国门也是相伴而行的,这里的中医药企业主要指中药生产企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述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医药企业代表主要有北京老字号同仁堂和以复方丹参滴丸出名的天津天士力集团。
    目前同仁堂已经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商标,在海外19个国家拥有110家零售店和3000万患者,出口的中药品种规格已经达到680种。其中,APEC成员经济体是同仁堂大力发展的区域。目前,同仁堂已经覆盖14个APEC成员经济体,零售药店超过100家,2013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人民币,预计3年内覆盖全部APEC成员经济体。
    经过多年的“长跑”,天士力集团的“明星药”复方丹参滴丸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医药管理局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该产品在俄罗斯、韩国、蒙古、越南、阿联酋、新加坡和南非等26个国家获批作为药品上市,用于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其他相关心血管疾病;在马来西亚、南非、荷兰、法国建立分公司,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营销体系;2014年,天士力北美药业正式在美国马里兰州落地;另外,天士力成为非洲大陆第一家被列入医保目录的中国中药企业;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科技厅签署关于支持在悉尼设立高水平中西医结合中心的备忘录,支持天津天士力集团与澳大利亚康平医疗集团合作在悉尼成立高水平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目前中心已经投入运营。
    与中医疗法相比,中药想要得到外国消费者的信赖似乎更需要耐心。邓勇表示,中国的中医药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阻碍其实是包含中医药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医药机构面临的共性问题。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中西医医疗体系的根本差别造成的,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尚未被广泛认可。许多西医为主流医学的国家存在大量针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的政策和技术性的壁垒。不同国家对中医药的管理法规不同,除了我国中医药机构及企业本身对于“走出去”的“内功”还有待加强外,还应尽快完善中医药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中医药标准的加紧构建有助于增强我国中医药品牌建设,为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做好铺垫。
    中医药管理局上述负责人介绍,2009年,我国动议并促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ISO/TC249),中国承担秘书处工作,经过6年努力,2015年此项工作取得突破进展,正式确定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的名称。这为传统医学迈进世界主流卫生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药教育“走出去”已可申请奖学金

    一种文化的传播与其规范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中医药文化也一样。数据显示,最近5年,来中国学习中医的各国留学生持续增长,2016年高达1.3万多人。这次“一带一路”论坛受到高度关注,让一位非洲中医师的故事火了。迪亚拉来自非洲的马里,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喜欢上了中医,并远赴中国学习中医,这一待就是30多年,在中国读完中医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被称为首位外籍中医博士。
    其实,为了向外国爱好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学习中医药的机会,我国及相关各国政府为此也协商开辟了多种渠道。中医药管理局上述负责人介绍,在教育与研究方面,提供传统和补充医学高等教育规划(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会员国为39个,国家传统或补充医学的研究机构(包括草药研究机构)会员国数量为73个。
    另外,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教育及文化推广机构,至今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已成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而此外还包括3所中医孔子学院。据了解,其中之一的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是由英国伦敦南岸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三方联合承办,为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特色和主要办学内容、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和汉语言教育的孔子学院。学院现设有中医针灸本硕连读专业(学制4年)、中医研究硕士专业(学制3年)等三个学历教育专业。同时开设汉语、中医养生、太极拳及武术等非学历课程。
    常世儒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中医药教育在西班牙也正在逐步铺开。“在教育方面,中医专业已进入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中医在此大有天地。孔院也与当地中医学校有合作,其学生可以通过在孔院学习汉语申请赴中留学的奖学金,在中国继续深造。”常世儒如是说。
    据了解,近日北京市出台《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施方案》,宣布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来京学习交流。“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项目2016年度共有23所院校的32个项目入选,支持598名学生来京学习;2017年计划支持学生502人,入选项目就涉及中医等专业。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