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8-25 第A06版:聚焦上海
|
大 | |
中 | |
小 |
|
|
总书记一问 |
|
|
作者:
中国经济导报/张朝登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288 |
|
|
|
不妨让我们把时钟回拨至今年全国两会: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上海代表团讨论气氛活跃、发言热烈。其中,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杨王经济园区主任孙跃明,是上海代表团中惟一一位农民代表。他作了题为"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发言。"奉贤历来就有贤人施道的唯美传说,奉贤区委大力推进'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等符合奉贤精神文明发展的行动纲领。"孙跃明在介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时,提到了奉贤的作法。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问道:"这也是'奉贤'的含义吧?""是的。"孙跃明答道,奉贤的名字就是取自"敬奉贤人见贤思齐"。
中国经济导报/张朝登
总书记的提问饱含关切,寄寓着殷殷嘱托;农民代表的回答中透出自信,昭示着美好愿景。 近年来,奉贤区以上海市文明城区为载体,通过营造“十字水街、田字绿廊,九宫格里看天下,一朝梦回五千年”的城市意象、积极打造言子系列品牌项目、推广“好家训好家风”培育活动等方式,不断深化“贤文化”内涵,讲好奉贤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内生性动力”。
根茂实遂,粲然生新
奉贤区其名,正是取自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之意。此名源于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名言偃,属吴(今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也是七十二贤人中惟一的南方人,人称“南方夫子”。相传,他曾来奉贤讲过学。后人为纪念这位贤人,在城中城隍庙旁为他建了言子祠,后来奉贤建县时,便用了“奉贤”之名。 一个好地名,如何将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在新时代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进一步弘扬? 2007年,奉贤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时,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全区开展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专家论证和市民认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贤文化”的文化发展理念。2009年10月,二届区委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贤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此次全会决议的出台使“贤文化”从最初的活动主题提升为地区发展战略。 如今,奉贤进一步通过营造“十字水街、田字绿廊,九宫格里看天下,一朝梦回五千年”的城市意象、积极打造言子系列品牌项目、推广“好家训好家风”培育活动等方式,不断深化“贤文化”内涵,讲好奉贤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其中,“好家训好家风”培育活动原本就根植于奉贤“敬奉贤人,见贤思齐”文化思想精神。据考证,奉贤区历史文化悠久,其中以庄行庄氏家训、新寺赵氏家训、头桥周氏祖训等为代表的十五种家规家训,是奉贤留存的重要文化资源。 将当地历史上对“家规家训”的重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立足家庭这个基本平台,广泛开展“好家训好家风”培育活动,是奉贤建设“贤文化”的重要抓手。 2006年,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率先开展“好家训好家风”试点工作,先后组织两轮好家训好家风征集评选活动。第一轮家训征集活动,收到了400多条家训;第二轮则吸引了全村98%的村民主动参与,800多条家训汇编成册。 目前,奉贤已面向全区各镇广泛征集家训。一方面,围绕“贤、爱、慈、俭、廉……”等十八字主题,对家训家风进行提炼,使提炼后的家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另一方面,奉贤区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市民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实现“好家训好家风”培育与弘扬“贤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推动“敬贤、学贤、齐贤”文明风尚的形成。 奉贤“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与上海城市价值取向及城市精神相衔接。目前,奉贤区已将奉浦四季生态园命名为“贤园”,意在将地区特色的“贤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的建设中,以“贤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引领发展,动力汩汩
2017年3月6日,奉贤区委召开书记专题会,专题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重要讲话精神。 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强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奉贤将加大“贤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从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发展,扩大“贤文化”影响力;通过把“贤文化”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与党的建设相结合,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在庄木弟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中特意询问奉贤名字由来,一方面,使奉贤美誉度有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让奉贤“贤文化”站上了一个全新起点,更对奉贤“贤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庄木弟指出,要把“贤文化”建设融入奉贤建设小康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把“贤文化”作为促进地区发展的动力,更把“贤文化”作为改革突破的支点,“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发展才会有加速度,才会无限。”“贤文化”体现出奉贤的文化自信。 庄木弟强调,要在全区上下持续营造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讲话精神氛围,引导基层群众、乡村干部、街镇干部、领导干部积极融入上海自贸区、科创中心、社会治理、从严治党建设中,积极为奉贤打造“农艺公园——田园综合体”、城市意象、新城新貌、小微权力监督体系等作贡献。 奉贤区委副书记、区长华源在谈学习感受时指出,要梳理奉贤当前的重点工作,通过全媒体手段,全面宣传奉贤形象。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要更加注重发挥家风带动民风、民风带动村风的作用,打造一个个“贤文化”样板工程。 奉贤区委副书记王霄汉说,要在扩大奉贤美誉度上下功夫,在社区教育、基层治理、“三块地”改革等关键领域加大推进力度。 “贤文化”显著提升了奉贤软实力,也为全区发展提供了有效动力支撑。这其中,“美”的产业越做越大、越来越好,就是典型代表。 离G1501高速出口不远,金海路和奉浦大道拐角处一栋大楼里,各种品牌的化妆品、保健品陈列一新,有百雀羚、韩束、如新、伽蓝、玛丽黛佳……人们在此观看、交流,而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这是东方美谷展示厅,也是漕河泾南桥园区的所在,里面也有着奉贤未来产业风向标——东方美谷核心区。 今年7月,奉贤区通过了“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专家评审。会上,专家评审组对奉贤区化妆品产业集群给予高度评价。 在过往十几年的产业建设中,“低、小、散”是奉贤产业特点。在调整产业导向过程中,奉贤将触角伸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渐渐地,一批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很多“小苗”渐渐成为所在行业“领跑者”。2011年,投资逾5亿元的如新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在开发区破土动工时,周围还是农田遍布,而这两年连续名列区财富百强前三。 无心插柳柳成荫。看到了美丽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奉贤在“十二五”末提出“1+1+X”的产业发展导向,东方美谷作为其中的“1”,发展势头喜人。 两年多来,以“四大功能”和“八大中心”为核心的构架逐渐明晰,分布全区的126家与美丽健康产业有关的企业等成为东方美谷首批成员。2016年,美丽健康产业完成总产值177亿元,实现税收24.5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94.5%、250%。 “东方美谷这个品牌的新目标,一定是国际化、中国化,具有世界水平。”庄木弟表示,奉贤要花更多精力,用更好的政策去推进东方美谷建设,让奉贤成为化妆品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品牌铸造的孕育者,面向亚洲、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齐贤修身,润泽贤城
“践行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我们怎么做?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增强文化自信。”庄木弟表示,“我们将继续推动好家风、好家训建设,见贤思齐,把奉贤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党风凝聚起来,变成全面建成小康奉贤的动力。我们还将立足奉贤实际,因地制宜,将供给侧改革在奉贤落实,以调整农业结构为抓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千名河长治千河,觅得春江清如许’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发展,记得住乡愁。” 8月15日下午,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奉贤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的“齐贤修身、润泽贤城”上海市民修身行动·奉贤区市民礼仪培训暨窗口行业服务提质行动启动仪式在奉贤区会议中心举行。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共同启动上海市民修身行动·奉贤区市民礼仪培训暨窗口行业服务提质行动。启动仪式后,首场市民“齐贤修身”文明礼仪培训拉开帷幕,与会的区“齐贤修身”主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全区各窗口服务行业代表300多人参加培训。 自2016年上海市启动市民修身行动以来,奉贤区始终将市民修身作为弘扬特色“贤文化”、深化“好家风”培育、擦亮“全国文明城区”城市名片的重点工作,充分整合资源,积极构建区、镇、村三级修身网络,精心打造“‘15分钟’修身学习圈”,满足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参与修身的需求。 今年以来,围绕党员干部、在校学生、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外来人群等重点人群,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市民“齐贤修身”行动。年内,将组织开展各类修身宣讲培训5000余场次,举办“齐贤修身·传统文化润贤城”公益活动100余场次,覆盖人群23万余人次,完成市民网络实名注册6万余人。 与此同时,奉贤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大力推进社会化修身培训。年内,与市礼仪协会等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体、以窗口服务业从业人员为重点,基本覆盖重点人群的市民“齐贤修身”百场礼仪培训。 齐贤修身,润泽贤城。今后一个时期,奉贤区将进一步发挥“贤文化”的滋养作用,以“齐贤”为目标,以“修身”为载体,引导广大市民在修身中感悟道德、践行文明,着力打造具有奉贤特质的市民修身文化,使之成为体现奉贤城市精神、人文气质的“靓丽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8月17日,庄木弟主持召开奉贤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就全国文明城区复查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庄木弟指出,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是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的一项民心工程,切实用老百姓的满意度来推进此项工作。要注重全民参与的理念,让每个人都成为创建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要建立“点、线、面”责任落实体系,通过日日评议、“三天一测”等制度,倒逼职能部门责任落实到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