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9-15 第B04版:资讯
|
大 | |
中 | |
小 |
|
|
湖北:聚焦“交钥匙工程” 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
——记湖北省发展改革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
|
作者:
图文/龚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5921 |
|  | | 竹山县擂鼓镇积极引进、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镇政府实行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办法,引导易地扶贫搬迁户依靠科学种植蔬菜,走上致富之路。 |  | | 蕲春县青石镇将山区出行不便的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在交通便利的红色旅游公路旁,大厦幸福新村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辅以光伏,蕲艾产业配备,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
|
|
|
穿行在湖北十堰的秦巴山区,一座座崭新的地方特色民居,依山就势,随湾就片,美如画卷。 这些民居是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置房。不论集中还是分散安置,安置房均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组织建设、统一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后直接统一分配到户,这一安置房建管模式被形象地称为“交钥匙工程”,它成为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鲜明特色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精准脱贫攻坚战。 精准脱贫,任重道远,易地搬迁,责任重大。湖北省迎难而上,创新开展工作。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晓鸣说,“党中央作出易地扶贫搬迁决定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此项工作作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决战决胜‘五个一批’的关键一批、首要一役,聚焦脱贫,统筹规划,严守政策,高位推进”,特别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2015年2月在湖北省专题调研之后,湖北全省上下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 “全面实施‘交钥匙工程’,是湖北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创新实践。”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海军说。 “我们坚持统筹有效用好宝贵的扶贫资金和资源,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设计的房子,让贫困群众既住新房又居新村。”十堰市副市长赵哲说。 2016年以来,湖北省严格遵照“理顺机制、明晰目标、守住底线、精准脱贫”的有关要求,全力推进扶贫搬迁工作。今年,国家下达湖北省35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占全国近1/10。截至今年8月底,湖北省2017年年度搬迁建房全部开工,已搬迁入住3.21万户、8.14万人,累计搬迁入住12.61万户、34.86万人。
“啃硬骨头”迎难而上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必须践行这一责任担当。 2015年12月,由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湖北省政府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大幕由此拉开。 接着,成立了“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发改委,从省发展改革委、省移民局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专班。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起步早、推进快、抓得实,探索出现了不少的新经验和做法。 其中,《湖北十堰市以“六个坚持”创新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十堰模式”》,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将《湖北十堰市以“六个坚持”创新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十堰模式”》印发全国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学习借鉴十堰市的做法。 今年4月,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到湖北省郧西县调研时,对郧西县“小集中、大分散”的安置模式,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严格控制安置房面积,组织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监督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了该省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及做法。
实施“交钥匙工程” 严守政策底线
2016年在遭遇“98+”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湖北全年共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9.4万户、26.68万人,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给该省的年度搬迁安置任务。 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人均国家投入标准(含基础设施费用)高达6万元,是以往人均投入的几倍;瞄准的对象要求聚焦聚焦再聚焦,直指“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人大代表讨论时再度强调,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为确保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帽子”戴在该戴的贫困户头上,湖北既用巧劲,也用韧劲,对标“精准”严格识别。 湖北省自加压力先行先试精准识别大审计,通过大数据比对,剔除了有房、有车、以及有公职人员的“硬伤户”等。针对大审计发现的问题,全省动员近20万名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历时两个月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纠偏。 除了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史上最严”,湖北扶贫搬迁还有一个“史上最严”的硬杠杠,即贫团户人均住房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 贫困户易地搬迁建的是扶贫房而不是小康房。湖北省按照“保基本、保安全”的原则,合理确定建房成本和建设标准,防止贫困户因搬迁举债增贫。政府严守“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实施“交钥匙工程”,房子竣工验收后直接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此,湖北坚持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组织建设,统一质量监管,统一验收后分配到户,实施“交钥匙工程”。进城入镇购房安置的,严格控制贫困户向他人借款购房,严禁向商业银行贷款购房。 “交钥匙工程”这一机制创新,既从源头上控住了建房面积不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不超过25平米的上限标准,又守住了搬迁贫困户不因建房而负债的政策底线;既保障了安置房建设质量安全,又减少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监管漏洞;既确保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精准落地,又有效避免了有新房、无新村等现象。
集约节约建设用地 因地制宜破解难题
按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为更好地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湖北省政府要求各地尽量提高集中安置率,让更多的搬迁对象充分享受教育、医疗、通信等服务,提高生活水平。 十堰市郧西县是秦巴山区的国家重点贫困县,集老、少、边、贫、库区于一体,有“九山半水半亩田”之称,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比较恶劣。 根据建房场地不易找、基础设施难配套、人均面积卡得紧、一户一基有困难的实际,郧西县审时度势,把实施集中安置作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首选模式,按照“结合老村庄整治,布局随弯就势、安置规模适度,群众自愿上楼,服务设施配套,生产生活统筹”的原则,充分利用老村庄、老院落、老场房,作为集中搬迁安置点,集约节约用地。 该县通过集中上楼安置(统一为三层小楼),共安置2.67万户,比一户一宅安置节省2/3的土地约1万余亩。同时,利用“三老”资源节约耕地。通过拆除旧村庄建设新农村,拆除老旧房,复垦整理当家地,该县近1000个集中安置点共可节省和新增土地达2万亩以上。 湖北省竹溪县地处偏远、山大人稀,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之初,该县受耕地资源紧缺、可用土地较少等因素限制,选址用地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安置点开工建设的瓶颈。 竹溪县组织专班深入调研后发现,历经几代人居住的房屋屋基地质安全,靠近农田山场生产资源,具备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发展有良好基础,不仅能解决安置点建设房屋屋基场地紧缺的问题,还能满足同步搬迁户的需求,既顺应了民意,又能留住乡愁。 该县在广泛征求基层干群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挖掘老村庄、老院落、老场房等“三老”资源的潜力,走集约节约用地之路。据统计,2016年全县开工建设的356个安置点中,利用老村庄、老院落、老场地的有283个,节约用地指标1000多亩,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创造了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丹江口市突出“建新房、拆旧房、复垦屋场”三大任务,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推行“贫困户住新房必须拆旧房、旧房宅基地收归集体所有、新房产权办理与拆除旧房进行挂钩”政策,在贫困户申请建房时,同步签订了建新拆旧协议书,实行合同化管理,全市1737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签订了建新拆旧协议书。 同时,丹江口市政府与镇、村、驻村工作队及包户干部层层签订旧房拆除责任书,帮扶干部从搬迁入住到旧房拆除全程跟进、全程指导、全程负责。乡镇政府组建专班统一拆旧房,确保施工安全,杜绝个人自行拆房。目前,全市已拆除旧房9615户,计划今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旧房拆除工作。
创新投融资模式 资金保障有力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安置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整治、迁出区生态恢复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搬迁的钱从哪里来? 湖北省切实履行“省负总责”,迅速搭建省级平台,落实县级实施主体。湖北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迅速组建了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各县(市、区)也都按要求确定了实施主体,并与省级平台建立了紧密的工作沟通对接渠道。 湖北省政府授权省财政厅与省扶贫投签订了《湖北省政府购买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服务协议》,省财政厅出台了《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省政府授权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与省扶贫投签订了政府购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服务协议。 省国土厅、财政厅主动介入,印发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交易和资金管理办法,形成了“建新拆旧、宅基地复垦、挂牌交易、专户管理、资金偿还”完整链条。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与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管理办法,为各地合规使用贷款资金创造了条件。 2016年9月12日,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工作专题推进会在武汉召开。会上,湖北省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24个市县代表举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签约及投放仪式,此举标志着该省易地扶贫搬迁中资金体量最大的融资渠道真正打通,金融助推湖北易地扶贫搬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了解,湖北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97.79万人,总投入613亿元,2016年1月4日,湖北省财政厅拨付97.5亿元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推进会后将提供中长期贷款365.5亿元,其余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资金70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50亿元和农户自筹30亿元安排,资金已根据工程建设需要逐步拔付到县。 按照中央要求,湖北省确定省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承贷主体,承担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统贷统还”的省级平台工作,该公司与贷款行签订借款合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来进行融资,为该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县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确保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截至2017年5月底,湖北省共向相关县(市、区)拨付专项资金344.29亿元,确保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推进“不差钱”,保证易地扶贫搬迁所需的资金。 外帮内服 激发脱贫内在动力
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湖北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战场上,旌旗飞舞、号角连营、热火朝天。 今年50岁的顾光春是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九龙塘村五组村民,一家五口人靠五亩三分地生活,家里一贫如洗,房子破烂也没钱修。去年年初,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人住进了集中安置房,母子俩一起被安排到恩施宏峰鞋业上班。 顾光春说:“过去一年到头一家人挣得万把块钱,还很辛苦。现在,儿子一个月可以挣近两千元,我也挣一千七八百元,很好啦。”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避免搬迁户“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湖北省在抓好搬迁建房的同时,更加注重搬迁户后续发展增收问题,按照“手段服务目标”的要求,坚持“一户一策”、一个安置点一个主导产业(企业或者合作社),牢牢将脱贫目标置于搬迁的核心位置贯穿规划编制、搬迁安置、产业培育、考核验收的全过程。 一方面,坚持以产业发展和就业为导向来遴选安置点,针对不同的搬迁对象,选择不同的安置方式。有劳力、有能力的对象尽量向城集镇、工业园区聚集,政策兜底对象在中心村安置,并做到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考核。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富有荆楚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模式,在“土地流转得租金、资产入股得股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超产提成得奖金、订单种植得售金”的“六金”产业扶贫模式基础上,开辟“四大路径”并初见成效: 一是藤上结瓜。强化产业扶贫理念使搬迁户在产业链上增收。蕲春县引进艾师傅科技有限公司,为每个集中安置点配建300~2000亩不等蕲艾基地,落实到搬迁户头上,每户年收入超过3000元。 秭归、谷城、宣恩等县(市、区)充分依托当地的脐橙、茶叶、食用菌、药材、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带动搬迁对象增收,效果很好。 二是入股分红。红安县为每户贫困户办理贷款5万元,市场主体提供担保,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签订协议,贷款资金拨付到市场主体,约定按8%比例保底分红。市场主体自签订协议之日交付一年分红资金4000元给贫困户,两年后市场主体还款。 崇阳县青山镇将产业扶贫政策与农村土地优势相结合,产业政策支持贫困户建好基地,以此参股龙头企业,按面积固定分红,视效益动态分红。目前,全镇2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栽种楠竹450亩,约定正常收益后,每亩年保底分红500元,股份比例分红超过保底分红的,按股份比例进行分红。 三是资产收益。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将搬迁资金和整合资金投入光伏发电、矿产开发、城镇商铺、在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形成的资产量化分配到搬迁贫困户。 随州市在全市126个集中安置点统一配建100~300KW光伏电站,发电收入全部打入搬迁农户“一卡通”,户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 四是就业创业。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培植产业难度大。郧西县另辟蹊径,积极放大粤郧精准脱贫劳务协作试点效应,强化输出前、就业中、就业后全程服务,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人”的目标。 去年4月20日,湖北省与广东省举行了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对接试点工作启动仪式。截至目前,郧西县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举办4场劳务对接招聘会,促成256户贫困户签订劳务协议,出台支持贫困户外出务工就业的16条政策。 建始县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在规划建设的旅游点上布局业州镇田家坪、当阳坝、花坪镇小坪、景阳集镇等9个安置区,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创业,参与商贸、餐饮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目前,旅游点沿线新建农家乐110家、小旅馆149家、小商店225家、电商310家,让贫困群众逐步实现“老板梦”。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对于这项攻坚战,湖北省委、省政府态度十分鲜明,“着力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防止急功近利,防止形式主义、‘数字脱贫’、‘算账脱贫’。少搞一些‘盆景’,多做一些实事,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考验。” (图文/龚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