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1-04
2018-01-04 第07版:城·事 大 | 中 | 小 

福建:产教融合很深入 职业教育很职业

作者: 黄开典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自芳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012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苗露/摄
黄开典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自芳

    党的十九大以来,人们对教育改革越来越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福建省围绕“产教融合”,积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实效新路径。

协调专业结构 优化院校资源配置

    产教融合指的是,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福建省现有教育部批准新建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7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0所。其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6所,在校生25.7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4%;中职学校254所(含技工学校),其中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31所,在校生44.9万人,保持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这得益于福建省对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的不懈探索。
    为加强优质院校资源建设,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福建省实施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总计将投入15亿元,支持建设10所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50所示范性现代中职学校,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学校专业与产业对接不够,是产教融合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职业院校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一些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理念不清,对职业教育规律研究不够、认识不足,对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握不牢,往往为追求“大而全”而弱化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
    这样一来,职业院校更喜欢设置办学成本低、好招生的专业,造成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电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短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状,福建省积极探索,构建了“亲产业”专业结构。福建省建立职业教育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专业设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增设产业发展急需专业,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实施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工程,鼓励职业院校围绕区域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建设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电等产业发展急需的10大类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地处福建泉州市的黎明职业大学2017年入选了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是福建省迄今唯一入围该榜单的高职院校。该校正是在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上下足了功夫。该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链服务产业链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办学绩效,实行专业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以应用工科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专业结构,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群。学校专业设置从原有近50个专业调整为36个,形成了对接泉州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8个专业群。现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精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群3个。
    凭借项目《对接福州新区产业需求,提升专业群服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获得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院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强调发挥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强调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下一步还将对接行业产业推进专业课程建设。

推动技术革新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产”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产”不仅仅是工厂生产,还要与教育相融合,也只有在高质量的生产环境中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学到本领,才能更快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也才能实现“双赢”。
    基于此,福建省首先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福建省教育厅会同省经信委、人社厅、商务厅、农业厅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电子商务、机械制造、农业等10个省级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服务、评价,为职业院校与企业搭建沟通的桥梁。行指委主任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或行业协会会长担任,委员中行业企业专家占30%。
    此外,福建省采取助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实施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推动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攻关与开发。解决行业、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已立项建设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8个。同时,依托14所高职院校设立了17个省级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专业”与“产业”的问题上,黎明职业大学用“双师”结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给出了答案。该校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双师”素质培养,实行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不断提高专任教师行业企业实践能力,实行校企“双师互聘”。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强化技术研发与推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些举措既适应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又提升了院校内专业实践的教学水平。
    黎明职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建议,政府应该加强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各类政策措施的落实,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应该大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制定具体政策,支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职院校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福建省还提出建立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建议国家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从制度层面上明确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职责,为教师与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关于完善产教融合激励制度,建议国家出台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所获得的非财政性资金使用办法,提高学校对非财政性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和支配权,研究落实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优惠政策,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激励奖补政策,引导企业将人才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动力。

创新办学模式 校企一体协作育人

    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增强是产教融合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刚性约束和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不明确。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校企合作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缺少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加之,学生实习的安全责任分担机制不健全,企业顾虑到风险问题,有畏难情绪。从学校的角度看,校企合作过程的资产归属与权益分配不明确,易出现产权不清、国有资产流失等风险,学校对此顾虑较多。同时,教师由于受绩效工资总额的限制,承担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任务没有额外报酬,影响其积极性。
    为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福建省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遴选现代学徒制试点188个,其中8个被列入国家试点,到2020年将实现现代学徒制在职业院校的全覆盖。开展高职教育“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
    构建“七个二元”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该模式打通了企业技术工人学历提升通道,努力实现高效、高质、精准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据了解,2017年,福建省30所高职院校与132家企业在61个专业开展试点,招收企业员工2546人。
    类似黎明职业大学的“双师”队伍建设也受到省里的支持。福建省教育厅、编办、财政厅、人社厅、国资委联合印发《福建省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允许中等职业学校和未实行生均定额拨款的高等职业院校,将不超过总编制30%的名额,用于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同时,支持、鼓励和规范职业院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吸收兼职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团队建设和技能大赛;支持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改进和产品研发等工作。福建省教育厅还出台《福建省职业院校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聘用机制,推进校企之间人员互兼互聘,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在校企协作过程中,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闯出了一条新路径。学校充分借力政校企三方的资源优势,成立由市长担任理事长、分管副市长担任执行理事长、28个政府相关部门以及50多家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
    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学校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联合组建了福州市电子信息与机械、动漫游戏、商贸服务、旅游服务等4个行业、2个园区“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此外,学校还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建二级学院,与福州地铁等企业共享专家,实施订单培养。
    由于政校企三方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了利益关系的连接及校内外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学院办学思想、办学主体、办学行为模式、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推动了学院办学内涵的持续提升。
    据福建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福建还将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减免教育费附加、职业培训经费直补等优惠政策;允许职业院校利用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收入等与企业共建职业教育集团、举办二级办学机构;允许职业院校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与企业合作共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训基地;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分配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出台有效措施,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职业院校。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