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1-04 第10版:环保
|
大 | |
中 | |
小 |
|
|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背后…… |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个大” |
|
作者:
公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535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今冬北京的天空真得好蓝。”这是来北京打拼七年有余的小孙这个冬天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她依稀记得前两年每到冬季,被重度雾霾所笼罩的那片灰蒙蒙的天,几乎“伸手不见五指”,一出门感觉就要窒息,戴几层口罩都嫌不够……然而,2017年入冬以来,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这些小孙怀念已久的免费“奢侈品”终于又回到了身边。 可以说,北京的蓝天是我国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正如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 小孙看到的,只是她对于生态环境好转最直观的感受,她看不到的,却是背后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实际上,这每一个“大”字背后都承载着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无穷努力和众志成城。正如受访专家所言,随着社会各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这一切,与相关地区和部门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决心之大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列为8项重点工作之一,重视程度空前提升。而在去年12月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污染防治亦位列2018年三大攻坚战之一。 对此,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总裁、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有着自己的理解:“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大以后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要充分地体现十九大精神,十九大精神最相关的一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一个新认识,其中谈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中国发展到今天,更高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把防治污染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这样一个高度,本身就说明一切是有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着想的。”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推进”,“持续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进展”。而在2017年,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进一步提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这反映出党和政府把绿水青山放在更加优先位置的发展理念。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污染防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决心。这也是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充分支持,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奠定了基础。”受访专家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感慨,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达1800字的文字表述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间,政府多个部门在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生态文明重大工程、提升能效水平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一直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以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为核心任务,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譬如,在做好生态文明先行先试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引导,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在先行示范区的任务推进、制度建设中重点加强对地方的支持和指导,推动这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启动先行示范区试点工作,定时组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专家问诊行动,开展先行示范地区工作人员培训,召开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现场会,查找先行示范中的困难和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和有效做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凝练典型模式,加大推广力度,及时将有关地区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全国推广,并从国家法规制度、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长效保障。
力度之大
2015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领域重大制度、重大改革作出顶层设计; 2016年,中央下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多部门制定印发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提供依据;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 这几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新政策、新思路密集出台,污染防治等举措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在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保驾护航的同时,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 其中,《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专题部署的第一个文件。据悉,《意见》发布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吹风会,对《意见》进行全方位解读,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意见》电视电话会,对全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目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大制度在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已经基本确立。 而2017年一年来,按照《意见》要求,各项改革措施亦有条不紊,渐次推进。2017年11月28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发布,明确从2018年起,自然资源资产将成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经常性项目。几乎在同一时间,环保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生态保护红线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原则审核通过15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这意味着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已经从文件走向实际操作。与之相辅相成,《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2017年4月已出台,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的利用,提升利用水平。2017年3月,国办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掀开了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的一页。 再将视角转到北京月坛南街38号院,这个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战场”之一,这几年间,在这里,多项生态文明领域内的政策法规密集出台;在这里,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会议,部署全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已经是“常规动作”;在这里,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提高公众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在这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机制成为未来的重要工作部署……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 据了解,近两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98.2亿元,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造林2960万公顷,累计治理“三化”草原4720.5万公顷,1.08亿公顷的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1.24亿公顷的国家级公益林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2.55亿公顷的草原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范围。 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工作力度,取消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以及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改造的财政奖励审批;简化投资补助项目审批程序,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在优化程序、简化手续的同时,强化事后监管,组织开展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监督检查,督促地方对审计、稽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改革任务落实的稳健步伐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在加大力度,一步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持续向前推进。
成效之大
正如小孙所感受到的那样,这个冬天将成为最近六年以来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一个历史性拐点。 根据环保部2017年12月11日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11月,“2+26”城市PM2.5(细颗粒物)月均浓度比2016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范围为11.8%~54.1%,降幅排名前3位的城市为石家庄、北京和天津市,分别下降54.1%、54.0%和49.0%。 实际上,数据显示,自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今年是落实“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任务的收官考核年,为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打赢蓝天保卫战。其中,今年,相关部委实施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发布了清洁取暖规划。北方很多地方已告别长期烧煤取暖的历史,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建成上万平方公里的“无煤区”。 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在持续发力。治理黑臭河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46个城市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治理效果日益显现,神州大地“颜值”更靓,居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而这五年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不限于此。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2016年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比2012年降低17.9%和25.4%; ——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年均新增造林9000万亩,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增加到31.2亿亩和151亿立方米,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率先签署《巴黎协定》,认真落实减排承诺,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日益提升。各地区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日益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最大共识。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党的十九大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滋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生不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