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9-16 第03版:发改新闻
|
大 | |
中 | |
小 |
|
|
享服贸机遇 兴绿色变革 |
|
|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848 |
|
|
|
(上接1版)
企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者,也是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的创新者和提供者。面对来自企业届的代表,张少刚说,低碳发展不能够快速盈利。在转型进程中,各行各业将会面临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建议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碳中和”技术创新,以技术的先进性赢得产业的主导权。 面对挑战,企业代表亦做出了积极回应。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谢安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微型企业产生了中国一半以上的碳排放。因此,不能仅依靠大型企业的行动,需要全社会企业共同行动。”谢安同时表示,尽管碳定价机制给企业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压力,但同时,对能通过技术革新达到减排效果的企业也产生了激励作用,脱碳不是负担,而是企业管理转型,投资转型的契机,只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立于长久的不败之地。谢安认为,新能源、电气化、绿色建筑与建筑改造、智能化管理等多领域在碳中和目标下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低碳生活 无废城市建设”主题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提到了需求侧的社会变革。他指出,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一场产业变革,更是一场系统性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从供给侧影响服务贸易,同时也将从需求侧激发人们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全新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系统”还意味着减少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实现从达峰到中和的软着陆。张少刚坦言,“当前支撑‘碳中和’的技术60%仍在概念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基础研究支持。”而在我国各省市区域不平衡、各行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减碳也要与生态补偿、财政转移、再就业救助等手段系统推进,防止新旧产业“断档”、地区发展受挫。比如对于能源产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提出,减碳不是要关闭火电机组,而是要“用好”, 把当前能源系统的封闭体系打开。世界银行中国局首席经济学家艾卡思也提示,经济全领域转型之时,也要“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需要应对产业转型对工人、就业、商业和社区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