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12-15
2021-12-15 第02版:发改新闻 大 | 中 | 小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778
(上接1版)
    在今年9月25日辽宁省“带土移植”科技招商引才推介会上,刚完成签约的拜澳泰克生物医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单国峰表示:“生物医药研发型企业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但有了政府给予我们的持续性关注和扶持,科技种子一定能在这片沃土上更好地开花结果。”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综合运用招才引智大会、高峰论坛等手段,宣传辽宁科研场景优势和优惠政策;加强大数据、互联网应用,建立健全海外人才数据库、高精尖缺人才数据库和重点领域专家数据库;积极利用猎头招聘、人才资源外包等市场化方式;组织重点企业赴上海、杭州、南京等高校资源富集城市招引优秀大学生;加大对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人才发展环境的宣传,主动与高校建立沟通机制,引导东三省优秀高校毕业生服务东北振兴、留在辽宁发展;实施优秀人才回引工程,引导辽宁籍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例如,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员工200余人,硕博比例超过30%,平均年龄33岁,28%的员工是一线城市回流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满足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全方位需求,必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完善与辽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发挥辽宁省内高校资源多的优势,以支撑辽宁振兴发展为立足点,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紧缺人才,实施人才“定制化”培养战略;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形成一批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培养基地,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招生培养、实习实践和就业创业全过程管理。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工程等数字经济新兴交叉专业;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评选“辽宁工匠”“辽宁技术能手”等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推动院校教育与实用培训互补发展,继续推进“引校进企”“引企驻校”“定向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着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沈阳中德学院学生在学校和企业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分别是1.4年和1.6年,60%~70%的学生一入学就被德资企业定制培养,成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储备人才。
    推进开放办学纵深发展。优化省际合作机制,深化与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一区”的合作办学,积极扩大省际合作范围;强化协同创新,开展省际、校际协同攻关,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借鉴沈阳首家德籍学校获得认证可参加德国高考、大连艺术学院与法国艺术院校合作办学等经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突破;鼓励省内相关企业与日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技术研发、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对接。提升人才使用成效
    坚持人才以用为本,要充分信任、尊重、善待、包容人才,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打造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省内各类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平台、重点研发机构建设;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育更多“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领军企业,广泛储备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产学研联盟和企业群体培育,组织“专家服务团”进企业、进项目、进园区,开展“订单式”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着力破除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结合不同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发展实际,以支撑数字经济为重点,不断将成熟的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继续完善职称评价新标准;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构建科研人才管理、科研经费项目管理、科研成果转化等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赋予科学家、科研机构更大的科研管理自主权;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以党政部门权力的“减法”换取用人主体活力的“乘法”,持续落实用人单位编制使用、岗位评聘、职称评定和工资管理等更大自主权。例如,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唐继双表示:“我们公司收入最高的都是技术人员,像研究院院长,工资收入比我都高,沈鼓集团核心关键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流失。”
    畅通人才流通渠道。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在技术技能融合程度较高的领域实现应通尽通、能通尽通;健全利用“银发人才”的措施办法,有效引导优势产业、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高级专家持续发挥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制度,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逐步形成东北三省及省内各城市间人力资源合作与交流的共享平台,促进供需对接。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良好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周到的服务,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仅强调高科技前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的布局,更要强化创新创意社区、新型专业孵化器、专业协会与中介组织以及休闲场所等的建设;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宣传人才工作和人才先进典型,提高在辽人才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辽宁投资兴业、工作生活。加快推进人才政策集成优化。以市场和创新需求为导向,对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细化实化,为对各类人才提供“全覆盖”的政策支持,构建省、市两级人才管理政策体系;重点对科技创新人才、“带土移植”团队、产业高端人才、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战略性引领性头部企业实行政策定制,在高端人才的所得税减免等政策上出台配套细则实施办法;落实好柔性引才政策,引进更多“候鸟型”人才;强化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加强政策实施的跟踪问效评估,做好政策的动态优化,让好政策真正惠及人才和用人主体。
    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办理机制,在创新创业、购房购车、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管家式”“直通车”服务。同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扩大专享服务范围;运用数字化提升便利性,依托“一网通办”等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需求“一口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健全留学回国人员和外籍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提高归国和外籍人才创新创业便利化水平;加强与各类人才联系,定期通过座谈会、“入门走访”等方式,听取意见建议,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