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1-11 第02版:发改新闻
|
大 | |
中 | |
小 |
|
|
试点引领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
|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808 |
|
|
|
(上接1版)
为提高人工林的经济产出和短期收益,千烟洲站开展林下泰和乌鸡全生态养殖为突破点的林下经济试验示范,摸索符合生态保护的泰和乌鸡养殖密度和方法,建立示范基地100亩。2020年,泰和乌鸡林下生态养殖系统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为减少管理成本,果园通常是大面积集中连片单一品种种植。这种种植管理模式,在享受规模经营带来效益的同时,往往因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原因出现丰产不丰收或大幅减产甚至绝产的风险。”泰和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避免这种风险,千烟洲站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实地调研等方法手段,筛选出12个果树品种,将昔日单一的橘园改造成面积为120亩的“四季果园”,打造了集果品生产、科学研究、模式示范和科普研学为一体的生态环保、经济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千烟洲站集成财政部修缮专项和江西省生态文明基建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完成了千烟洲站区道路、沟渠、坑塘的建设,以及千烟洲模式、四季生态果园两个研学节点的升级改造。 “千烟洲模式不是简单地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而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将‘丘上-缓坡-谷地-塘库’作为一个整体,立足一座丘陵的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施策,构建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泰和县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的千烟洲,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生态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村民在保护生态中持续受益。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 武宁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作为江西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和全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武宁县通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间找市场,以长水村为试点,以武宁县生态产品储蓄银行为抓手,以点带面,致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两山”理念实践的样板。 卢咸锋是长水村村民,2018年返乡创业,依托千年红豆杉植物群落,充分整合乡村民居资源,打造了一个集住宿、餐饮、养生养老、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康养度假区。2020年,为拉长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他想发展林下菌菇种植,苦于没有资金,只好作罢。 长水村位于武宁县罗坪镇的山区深处,地域面积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80亩,山林12.4万亩,全村被群山环抱,是一个典型的林区村。2004年以前,长水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偏远不起眼的小山村。2021年5月,武宁县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储蓄银行,标志着该县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探索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生态储蓄银行实际是一个自然资源管理运营平台,通过对碎片化生态资源的集中收储和整治,转换成连片优质高效的“资产包”,并委托金融机构,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资源、资产、资本三级转换。 通过评估,卢咸锋第一批贷到30万元,有了资金的支持,他大力发展林下菌菇种植,目前已种植菌包5000袋,占用林地200亩,种有灵芝、茶树菇、竹荪、鸡枞、羊肚菌等,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村民万里云同样如此,围绕红豆杉,他将自己独立经营的长水希望之星红豆杉培育种植基地改制成为武宁县长水长寿红豆杉培育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了106户农户加入。村民不仅可以入股合作社,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带动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在带动林农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武宁县生态产品储蓄银行积极参与,针对农房、蜂蜜、林地等资源,创新开发了民宿贷、甜蜜贷、资源贷等金融产品。同时,创新设立生态产品储蓄银行金融监管仓,村民可将蜂蜜、板笋、茶叶等生态产品存入金融监管仓,仓管方负责源头品控、分等定级、入库收储,金融监管仓收储的生态产品按照评估价格的一定比例授信贷款给村民,直接降低平台用户的仓储成本和运营成本,金融监管仓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开拓中高端市场,既有效提升盈利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也帮助村民直接变现、提前变现,不再为销路发愁。目前,仅长水村就办理了贷款242万元,金融监管仓已收储价值2万余元的生态产品,惠及13户农户。 绿色是武宁的鲜明底色,也是长水村践行“两山”理念的永恒主题。生态建养理念在这个小山村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丰富的生态资源逐渐在长水村富集。据统计,长水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3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2万余元,年均增长近10%,远超九江市平均水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