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2-10
2022-02-10 第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厚植生态底色 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上海市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六年综述

作者: 赵庆国 鲍筱兰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861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自此,沿江11个省市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开启“加速度”。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各地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让一江清水更好地惠泽人民。图为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新华社
本报记者 | 赵庆国  鲍筱兰

    隆冬时节,在上海市崇明区东滩湿地,一片片芦荡随风起舞,不时有白鹤苍鹭在草丛间翻飞。透过淡淡的薄雾,长江南岸林立的楼宇影影绰绰,依稀可辨。眼前的大江,远处的都市,江风海韵,涛声霓虹,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上海古朴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奇幻之美。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处,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我国第三大岛屿。作为上海面向未来最重要的生态发展空间,崇明岛以不足市域1/5的国土面积,为全市提供了约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了长江河口的原始生态系统。近年来,上海市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转变发展方式,出台了《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一系列文件,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按照“生态立岛”理念,崇明矢志不移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坚持人口规模、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个管控”,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典范。

打造世界级生态岛

    位于崇明东端的东滩湿地,江海相连,水天一色。这里设有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41.55平方公里,初心就是保护北半球南来北往的迁徙候鸟。
    近年来,崇明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围绕打造“鸟的天堂”目标,切实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保护,坚持守护优质滩涂资源,系统开展滩涂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灭除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达95%以上,逐步恢复了芦苇、海三棱藨草等物种,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改善并趋于稳定,自然湿地保有率达到45.17%。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从2000年的7种提高到2020年的14种,鸟类种数从2000年的98种增加到2020年的298种,每年有上百万只候鸟在崇明东滩栖息繁衍、过境越冬,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7种。
    崇明作为长江门户,岛内水网密布,空气清新洁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造福了野生鸟类,也为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位于崇明区长兴岛的青草沙水库,承担着上海一半以上的水源供应量,是上海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人。
    保护与开发,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在崇明巧妙地实现了和谐统一。一方面,崇明坚守生态底线,积极巩固提升水、土、林、气、滩涂等生态资源品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当好上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另一方面,崇明自觉将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将老百姓守护的绿水青山变成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2016年以来,崇明区坚定不移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逐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为先导、创新经济为主体、绿色智造为支撑的生态型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崇明生态农业,一直坚持“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原则,在农业生产上运用了很多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农产品优质优价,创新了无化学肥料、无化学农药的“两无化”农产品体系。崇明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如大米、清水蟹、白山羊、翠冠梨、优质柑橘等,正逐步成为长三角区域的抢手货。
    优美的自然生态,秀丽的田园风光,做大了崇明的全域旅游。现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源源不断的客流就会从周边地区来到崇明度假。以高品质旅游、特色体育、活力康养为代表,许多绿色产业正在蓬勃兴起,让好风景转化为新经济,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长江禁渔  协调联动

    大江奔流,鸢飞鱼跃。自古以来,长江入海口就是洄游性鱼类和定居性鱼类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是长江渔业的主战场,自然也是“十年禁渔”的硬战场。
    记者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渔业管理处了解到,2018年以来,上海192艘长江捕捞渔船和194名捕捞渔民全部退出捕捞生产作业。截至2020年底,已实现退捕渔船捕捞许可证100%回收、退捕渔船100%拆解、捕捞网具100%回收销毁、退捕渔民100%纳入社会保障、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100%就业等五个100%,率先全面完成了退捕任务。目前,长江上海段已实现无捕捞渔船、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和清船、清网、清江、清湖等“四无”“四清”目标,非法捕捞得到有效遏制。
    上海实施全面退捕禁捕,起步早、基础牢,不仅时间上先于国家统一部署的“禁渔令”,而且联合上下游、左右岸,联动监督、协同立法,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了长江禁渔“打非断链”制度性铜墙铁壁。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组织推进长江禁渔长三角联动监督、协同立法工作,通过了《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为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动开展长江禁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上海高院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为长江十年禁渔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为长江“十年禁渔”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与兄弟省份农业农村厅积极会商,构建长三角三省一市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联合联动执法机制。强化交界水域共管共治,落实各方主体责任,织密织牢“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执法监管网络,加快形成“人防+技防”相结合、“水上+陆地”相呼应、“上下游、左右岸”相协调的禁捕体系,严格依法查处惩治各类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加工非法捕捞渔获物违法行为,彻底斩断非法捕捞、运输、销售长江野生水产品的黑色产业链。
    同时,上海还积极创建长江禁渔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打击非法捕捞机制,开展铁腕整治,合力挤压非法捕捞、运输、交易活动空间。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执法监管效能。运用雷达、光电、无人机等信息化技术,建设长江禁渔智能化管控系统,采用水、陆、空、天一体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管控方式,提升长江禁捕执法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强跨部门协同作战和联动执法,确保长江口禁渔管控全覆盖、全天候、无死角。
    加快执法装备建设,打造快速反应执法队伍。市政府拨出专款用于购置多艘长江执法高速船艇和无人机、红外夜视仪等执法装备。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推进长江禁渔执法码头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长江禁捕执法指挥中心、执法保障用房、后勤仓库以及各类辅助设施。
    落实“三大行动”。一是“清船”,全部清除沿江沿海“三无”船舶(艇、筏),驱离长期滞留上海的外来渔船,并持续动态清零。二是“净岸”,完成沿江沿海所有港汊、闸口的封闭式管理,全面清除滩涂、港汊、闸口、芦苇荡等区域的渔具、网具和矮围。加强外来人口综合治理,斩断为非法捕捞提供生活生产便利的岸上服务链。加强保护区管理,杜绝“三无”船舶、外来渔船停泊、隐藏。三是“打非”,聚焦鳗苗、刀鲚、中华绒螯蟹汛期等重点时段,重拳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下转6版)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