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3-10
2022-03-10 第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在畅通经济循环上贡献发改力量

——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于海田

作者: 朱红 于立勇 尹明波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62
朱红  于立勇  本报记者 | 尹明波

    2021年,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全力抓好既有工作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去年山东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于海田直言,今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布局开展了“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2022年行动计划,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突破路径和关键抓手。“我们将认真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始终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扭紧供需两端靶向发力,着眼内外循环精准疏堵,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奋力彰显发改担当、增创特色优势。”
    
突出强化创新驱动,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发力攻坚突破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也是实现‘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海田指出,有了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就有了充沛动力和活力,具体工作中,山东将聚焦实施科技研发、数字变革、要素保障等“十大创新”行动计划,紧密结合发改职能,把准切入点、瞄准突破口,统筹好内外部要素资源,积极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创新路径。
    聚力加强科技研发。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第一动力”,加快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集聚政府、企业、高校、智库等力量,集中打造一批创新平台;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等领域,梳理确定“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组织开展100项重大产业攻关;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争取建设5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培育认定10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以上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
    聚力推进“数字赋能”。抢抓工业互联网的“风口”,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双跨”平台做大做强,一行业一重点打造大规模典型应用场景,推动84个化工园区、2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赋能改造;加速数字产业发展,加快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云数据库应用等多项技术实现突破,支持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等数字产业发展壮大。
    聚力强化要素保障。着力破除阻碍要素科学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市场化交易、差异化配置、内生性挖潜相结合,在能耗、数据、资金等要素保障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制定山东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加快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建设,实现交易和监督数字化,促进要素保障能力及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提升。
    
突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在培优塑强现代产业新优势上发力攻坚突破

    于海田告诉记者,近年来山东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强”产业作为主战场,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顺利推动实现初见成效。“今年是‘五年取得突破’之年,山东省将集中资源和力量,重点在培育壮大‘十强’产业上加劲发力,全力推动‘十强’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
(下转4版)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