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5-17
2022-05-17 第07版:视窗 大 | 中 | 小 

“五台样板”乡村振兴蹚新路

——山西省五台县打好融合发展“组合拳”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作者: 王丑龙 刘娟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6350
     五台县委书记赵永强(前排左二)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暨忻州市2022年度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五台县分会场观看项目建设展板。杨兴梅/摄
    五台县委副书记、县长贾文柱(中)在同华煤业调研安全生产情况。杨兴梅/摄
    云海镁业有限公司。
王丑龙  刘娟娟

    截至今年4月底,在位于当年晋察冀、晋绥两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腹地的山西省五台县的项目库内,已经纳入246个项目,总投资额达565.43亿元,其中,投资80亿元的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投资32亿元的云海镁业高性能镁合金及深加工、投资15亿元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投资11.6亿元的万头奶牛规模高产示范牧场及秸秆综合利用、五台县农副产品批发冷链物流园区等92个重大产业项目,有力带动了全县产业经济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五台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聚焦中西部陆路运距最短出海口、京津冀雄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全域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主战场、道地中药材深加工示范县、五台山风景区功能互补服务区6大区域定位,紧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在全国补助支持40个欠发达革命老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山西大力推进太忻经济一体化等重大政策和战略机遇,重点打造康养旅游、新能源、特种镁合金、现代服务、先进装备制造、古典家俱和食品、饮品酿品、果品、肉制品、中药材药茶“6+5”产业集群,同时,立足自身红绿资源禀赋,以“红心绿业”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核心,不断强动力、聚合力、增活力,努力实现“从红色资源到红色经济,从美丽生态到美好生活”的转变,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为基、三产集聚、文旅融合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全国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五台样板”。

搭好“龙骨”:招商引资紧锣密鼓
项目建设方兴未艾

    五台县地处晋东北,地形多丘陵少平川,国土面积3/4被山地所占;脱贫攻坚之初的2014年,全县总人口31.41万,其中,农业人口26.37万,占比84%;贫困人口总规58488人,贫困发生率22.18%,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燕山—大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之一。
    “十三五”期间,五台县委、县政府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抢抓历史机遇,深挖致贫原因,对标退出标准,精准落实点位,全民参与,尽锐出击,奏响声势浩大、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的扶贫战歌,取得了脱贫攻坚大决战的最终胜利,让五台这块贫瘠的土地焕发出蓬勃而巨大的发展生机。
    该县新一届领导班子立足新起点,将工作重心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坚持补短板、夯基础、提质量、促融合,建立了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委、县政府谋定而后动,一是精准制定有效衔接方案,出台了《五台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重点工作;二是根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撤并搬迁类4种类型,完成了村庄分类与布局,并坚持因村施策、多规合一,分年分类分梯次科学编制村庄空间规划,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县乡村振兴局会同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结合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重点规划了特色风貌村11个、宜居示范村5个、红色旅游村3个、中心集镇村15个、项目示范村16个;三是极谋划乡村振兴项目。根据关于“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的要求,初步拟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补贴项目3类84个。
    这个县的主政者清醒地认识到,项目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血脉。五台县委书记赵永强表示,早在去年初,该县就积极推动全员招商、全力招商、全年招商、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分管领导大力招商、4大班子共同招商,并确立了5种招商模式:一是向外招商。瞄准京津冀雄、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举办招商引资会,县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二是向内“挖”商。充分发挥五台籍在外工作的成功企业家、成功人士的宝贵资源,建立联系方式,开展有效对接,鼓励其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做贡献。三是向上“争”商。有效捕捉“十四五”期间国家、省、市产业项目,主动出击争取资金落地。四是向下“育”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开“绿灯”,鼓励本县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等做大做强。五是横向“抢”商。抓住部分投资者举棋不定的选择心理,积极推荐五台特有的人文、地理和劳动力优势,争取项目落地,从而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效益化。
    作为全县第一人口大镇、经济重镇的东治镇,立足区位优势,依托矿产资源,以打造工业强镇为目标,先后实施和规划了五台陆港、云海二期镁基轻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京能100兆瓦林光互补、南横岭朔黄光伏电站和东方希望集团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饲料加工5个重大建设项目。其中,位于该镇槐荫村、总投资21亿元、占地2000亩的陆港项目,以国家“公转铁”战略为引领,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占地300亩,投资5亿元,建设3条高标准铁路专用线及货场、仓储、海关大楼、检验检疫中心、翻车机仓等配套设施;二期工程占地1700亩,投资16亿元,建设5个大型商贸集聚区,货物年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就业2万人,年创利税5亿元,并带动以东冶为中心的建安、阳白等乡镇运输、餐饮、服务业取得突进式发展。目前,一期工程铁路专用线已完成全线轨道铺设。下一步,该镇将把更大力气放在新一轮招商引资和物流基地建设上。投资25亿元、占地500亩、建筑面积39.2万平方米的云海二期镁基轻合金材料及深加工项目,设计年开采和加工500万吨白云石、10万吨高性能镁基轻合金、5万吨镁合金压铸件,已按计划完成500亩征地任务。北大兴一村引进的京能100兆瓦林光互补光伏产业融合项目,通过前期与北京夏初新能源有限公司联系、治谈,计划投资7亿元,新建1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也完成了电站选址。建于该镇北大兴三村的东方希望集团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饲料加工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主要包括全自动化圈舍和生猪屠宰、生鲜肉加工、饲料加工等车间及配套冷链物流运输车、生态种植基地、种猪繁育基地,拟在今年秋天开工建设,正开展征地等前期协调工作。为加快本地区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清洁能源生产能力,镇党委、政府主动出击,与朔黄铁路能源公司多次联系、洽谈,达成初步意向,计划挖掘该镇南横岭一带山地的海拔、气候、日照优势,建设投资10亿元、占地5000亩南横岭朔黄200兆瓦光伏电站。
    招商引资奠定项目基础,项目建设落实招商战果。双轮驱动为五台县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夯实基础:实施“特色产品战略”
构建6大产业集群

    五台是农业大县,共有53.4万亩耕地。为巩固脱贫成果,五台县委、县政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在产业扶持上踏踏实实地迈出“3大歩”:第一步,精准落实产业奖补扶持政策。该县下发《五台县2021年产业扶贫奖补政策的通知》和《五台县2021年中药材种植和育苗奖补办法》,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产业扶贫实效。对全县建档立卡脱贫户种植优质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外,每亩分别再奖补100元、150元、200元不等。中药材种植实行种一亩奖300元,育苗一亩奖500元。去年,全县共安排奖补资金1500万元。第二步,以“道地中药材”为牵引,坚持龙头带动,实施“特”“优”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去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建立了耿镇、沟南乡、豆村镇、东冶镇、茹村乡等5个中药材产业园区,培育中药材经营主体29家,逐步形成了以杂粮食品、中药材、肉制品、药茶饮品、酿制品、保健食品6大产业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第三步,紧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提前谋划,高位推动。去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在全国补助支持40个欠发达革命老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五台县以“红心绿业”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争取到专项彩票公益金资金5000万元,并于当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项目评审。在实施过程中,该县重点突出3个片区。北部片区重点以传统古村豆村镇闫家寨村为代表,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红心古貌”红色农旅综合体,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区。中部片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建设“三产融合”产业示范片区。东部片区重点围绕蒋坊乡泗阳村人居环境改善,优化提升村庄特色风貌,推动“零碳村委”和“零碳农户”试点,打造绿色低碳示范村,建设生态宜居示范片区。
    泗阳村结合350兆瓦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项目落地契机,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变现为生态经济发展优势,一方面进行道路、地暖和小公园建设、污水处理等全方位的立面改造,一方面利用充足的光照资源和村集体与农户的小二楼上闲置屋顶,大力发展屋顶光伏产业,打造“光伏民宿”,成为全县农村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开路先锋”。目前,蒋坊乡全乡14个村(组)的屋顶都布建了屋顶光伏电站,并已全部并网发电。
    五台县委副书记、县长贾文柱介绍,该县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中药材、蔬菜、杂粮等作物和花椒、柿子、核桃经济干果为主导,构建6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一是杂粮产业突出好“字”,重点抓住谷子、稳住糜子、发展高粱,建设以东治、阳白、东雷、沟南、台城、豆村等乡镇为重点的优势杂粮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基地和3个500亩以上有机旱作示范基地,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0.255亿斤以上;二是马铃薯产业突出“特”字,依托品质优势,以龙头企业科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引领,选育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骨干品种,打造中上部冷凉地区马铃薯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7万亩,其中脱毒种薯面积4.8万亩;三是道地药材产业突出“优”字,实施中药材产业崛起工程,稳步构建集“基地种植、龙头加工、优品开发”为一体的道地中药材产业格局,以耿镇、沟南、东治、豆村、茹村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参”“台芪”中药材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10万亩;四是瓜菜产业突出“深”字,加快改造老旧日光温室296亩,新增设施农业150亩、露地蔬菜1.2445万亩、食用菌318万棒,种植面积达2万亩,蔬菜总产达5万吨;五是药茶产业突出“细”字,对接山西药茶联盟,积极参与省级药茶一条街和药茶品鉴中心、药茶旗舰店、机场和地铁站专营店运营,最大程度分享“山西药茶”发展红利,扶持山西百草绿源中药材有限公司药茶加工项目,推动全县药茶产量达到15吨,实现加工产值800万元;六是是林果产业突出“实”字,坚持产业建设基地化、基地建设标准化,注重新、特、优水果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重点发展以阳白乡和东雷乡的水果,高洪口乡的樱桃,陈家庄乡和建安镇的核桃、花椒、柿子、柿饼等干鲜果为重点的干鲜果经济林产业基地,其中,改造中低产果园3000亩,建设水果标准园1000亩,开展品种改良示范500亩,推广提质增效集成技术示范2500亩,新增避雨棚设施500亩。同时,按照“县有园区,乡有基地,村有合作社,户有产业”的思路,这个县还将加快五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创建“阳白蔬菜产业园”,引导各类主体入园入区,促进市场、产品、营销、加工、仓储、物流“6环成链”,形成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五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左拴生补充介绍了该县产业集群建设的成果——食品方面有沟南的台蘑酱、豆腐丸子,东冶的“佛地黄”小米。“高洪口的金丝面网上销得也很好”;酿品饮品方面有沙棘制品、台藜奶和用板蓝根、射干等中药材做的中药代用茶,还有阳白的白酒、茹村的茹湖醋等。“特别是建在东冶镇槐荫村的高科技企业五台山沙棘制品公司的沙棘胶囊、颗粒为代表的保健品,市场上销得十分火爆。这个公司是省级龙头企业,很重视人才和科技。他们与大专院校合作搞沙棘深加工课题研究,费用都是他们出。”说到这些特色品牌农产品,左拴生如数家珍:“历史上,五台有‘三宝’,台参、台芪、台蘑,非常出名。现在,东冶、沟南、耿镇、茹村、豆村等乡镇的中药材,陈家庄乡的干果,耿镇镇灵境地区的藜麦、莜麦,东雷乡的大葱、马铃薯,建安镇的大米,都已成了气候,县里还推出‘五台斋选’区域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
    因为境内大多为山区,五台县传统上一直是畜牧大县。这个县坚持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培育出一大批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养殖龙头企业,并因地制宜在东治、建安、阳白、台城、东雷、茹村、白家庄等乡镇建设猪鸡养殖基地,以豆村、蒋坊、茹村、东雷、台城、沟南等乡镇为重点发展牛羊猪鸡综合发展基地,在清水河地区的驼梁、门限石、耿镇、高洪口、陈家庄及豆村、蒋坊、白家庄等乡镇建设以牛羊为主的养殖育肥基地。县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也上马了大型养牛、养猪项目。
    阳白乡田家岗村由村集体牵头、提供场地,2020年3月建成年出栏5000头生猪的福地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期投资900万元,占地7600平米,拥有10栋猪舍及猪粪无害化处理池、堆粪棚、库房、宿舍等配套项目,当年11月底产值达1400万元,现有能繁母猪670头、育肥肉猪300头,带动51户脱贫户分红受益。去年开春后,在乡政府主导和帮扶下,村里的合作社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年出栏33000头生猪的二期工程,新建起消毒间、恒温室、库房和14栋新猪舍,当年7月底正式投产,9月份产仔量达3000头,成为忻州市最大的自繁、自养和销售一体化现代养猪场。据了解,这个规模猪场还要再建16栋猪舍,届时产值可跃至2.5亿元。在合作社带动下,这个村的老百姓纷纷当“猪倌”、发“猪财”,养猪户达40来户,其中,150头以下的20户,年出栏800头、存栏500头、产值240万元;150~300头的15户,年出栏4000头、存栏2500头、产值1200万元;3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有5个,年出栏3500头、存栏2000头、产值1000万元。
    2005年,忻州市人大代表、阳白乡阳白村民营企业家孟福锁投资8800万元创建五台山酿酒厂,2016年6月再投资6600万元实施了技改扩建工程。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这家企业已构建起以年产原浆酒1200吨、年产值6000余万元、占地62亩、总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的酿酒厂为龙头,以温室蔬菜种植、牛羊鸡养殖为主干,以高粱、豆类种植为辐射的“种植—酿酒—养殖—温室栽培”种、养、加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全产业链条,其种植的高粱、豆类用于白酒酿制,酿酒产生的酒糟用于畜禽饲养,养殖产生的肥料用于温室果蔬的有机栽培。孟福锁具体解析了他们厂的产业带富结构,一是酒厂200余名员工中有50余人入股,其中脱贫人口10位,每人每年可分红2000多元;二是有50余名村民,加入酒厂牵头成立的养殖合作社,养殖牛、羊、鸡等,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三是酒厂以订单方式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2000余户村民,种植高粱、豆类6000余亩,亩均纯收入800元;四是有210户村民租种、承包公司建的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水果,年户均纯收入4万余元,总收入600万元;五是酒厂吸纳员工10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养殖合作社吸纳员工10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仅是在蔬菜园区就有400余人打工,男劳力每人2400元/月、年收入近3万元,女劳力每人1500元/月、年收入1.8万元。园区还吸纳公益岗位人员20余人,年人均收入12000元;六是集中流转土地3500亩,水浇地每亩年流转费700元,旱地每亩每年500元,合计16.2838万元,惠及全村800余户1600人。
(下转8版)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