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10-15
2022-10-15 第02版:发改新闻 大 | 中 | 小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5753
(上接1版)

    东南汽车是迄今为止两岸合作的最大汽车厂。1999年9月26日,东南汽车建成投产,圆了“福建汽车梦”。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出席庆典仪式。经过三年多努力,2003年3月,东南菱帅轿车下线上市,又圆了“福建轿车梦”。
    仅仅引进制造业项目并不够,习近平在福建擘画了更大的蓝图——“数字福建”。1989年,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凭着对信息化的敏锐和前瞻性认识,提出用通信改善弥补闽东老区交通不足。“数字福建”堪称“数字中国”的重要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从福建转战浙江,习近平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进一步升华提炼,结出了“两鸟论”的硕果。
    习近平刚到浙江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时候,供电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电荒”时不时就会发生。习近平把这些问题形象地称为“成长中的烦恼”。通过调查研究,他提出了“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的理论,指导浙江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2003年6月,浙江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全省工业大会,习近平在大会上擘画谋定了浙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方向。习近平当时提出“两手抓”,即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两者并重。这与现在的“动能转换”异曲同工。
    从“两鸟论”到“新基建”,习近平关注的领域在与时俱进,但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的主基调并没有改变。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谈及投资需求时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强调,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围绕新基建,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2015年6月,他来到贵阳市大数据广场,对当地干部说:“我听懂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上海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和国家级科技高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2020年8月,他调研考察安徽创新馆。“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要继续夯实创新的基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新部署,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指明方向。
    从以东南汽车、数字福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代表的“两鸟论”,到以大数据、张江园区、东数西算为代表的“新基建”,这是实践的结晶、理论的总结,更是强大国内市场的体现。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市场:从“马上就办”到“一网通办”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府的角色由“全能管家”向“有效服务”转变。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马上就办”,正是政府角色成功转换的鲜明注解。1990年4月,习近平离开闽东山区,主政省会福州。虽然跻身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但当时的福州不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办事效率也差强人意。
    经过调研,习近平决定把改变干部作风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991年2月,在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向全市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在明确提出“马上就办”之后第三天,习近平就带领福州市有关负责人到马尾,参加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福州开发区现场办公会,研究起草福州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的12条配套举措。这12条配套举措的出台,直接催生了首问责任制、办事限时制、红灯呈报制等制度。
    1991年3月,在融侨工业区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针对福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要采取“一栋楼”办公和有关部门委托代理、上门服务等办法,减少“公章旅行”。随后,福州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开始运行。“一栋楼”汇集了福州市20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外商可以一口气办完一系列手续,再也不用满城跑了。随着外商投资项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入驻“一栋楼”的部门也越来越齐全。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从福建到浙江,“马上就办”也升级为“最多跑一次”。2016年底,浙江省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对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大力倡导的机关效能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深化和落实。
    带着如何更好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的思索,习近平的脚步来到了上海。
    上海的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一直发展得比较好,但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不够理想。
    习近平到了之后,专门安排时间,亲自确定一些地方进行调研和察看,包括带领大家到江苏、浙江调研走访。习近平对如何处理政商之间的关系也有要求,强调要亲商、扶商、富商,但不能跟商人“勾肩搭背”。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应运而生。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2018年初,上海市升级“一门一窗服务”,推出“一网通办”,成为践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佼佼者。中国市场经济的管理和服务迈入智能化时代。
    水美而鱼肥,土沃则稻香。强大的国内市场是市场主体充满活力的市场。近几年,营商环境成为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量化窗口,这又将进一步清除市场经济深层次改革中的桎梏与障碍。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并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指导各地改革开放实践,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遵循。“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这一重要论断。
    “我们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从福建的“马上就办”,到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再到上海的“一网通办”,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政府效能提升路径,这也是我国营商环境优化的生动诠释。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91位跃升到2020年的第31位,中国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

    ——大循环:从“世界工厂”到“供需平衡”
    曾几何时,8亿件衬衣换1架飞机的现实令国人黯然神伤,作为“世界工厂”向全球持续输送质优价廉的商品,利润率却一直徘徊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如今,从“世界工厂”到“供需平衡”,也从侧面体现出“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国内大循环使全要素生产率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打通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
    晋江过去是个“地瓜县”。在习近平的引领和推动下,晋江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并不断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到2021年,晋江连续28年居福建省县域经济第一位。
    如果说从“地瓜县”到百强县前十的“晋江经验”,重点关注产品供需动态平衡,那么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地瓜经济”,则重点关注区域间供需平衡。
    习近平把浙江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格局中进行战略谋划,并形象地提出“地瓜经济”的比喻: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上,藤蔓是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全局意识和政治责任的体现。“千万浙商”,500万在浙江,400万在省外,100万在海外。2011年10月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时,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发来贺信,为浙商加油鼓劲,全场为之沸腾。
    “地瓜经济”是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体现,而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协调发展则成为主旋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
    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在南京开了一个座谈会——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他特别强调,不能搞封闭的内循环,更不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小循环”。
    国内大循环要打通,畅通高效的物流必不可少,人、货、场,三者缺一不可。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2019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习近平总书记穿过北京的胡同,看望奔忙的“快递小哥”,并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饱含深情地赞扬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如果说2013年11月习近平考察金兰物流基地是观赏一粒粒的珍珠,那么习近平关注的交通干线就是串起珍珠的线。
    穿越横断山脉的“世纪工程”——川藏铁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21年7月22日一早,总书记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站台上两块展板,一条是拉萨至林芝段,这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2021年6月开通运营后,将两个城市“见面”的时间缩减至3个多小时。另一条是雅安到林芝段,更是千难万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设好这一标志性工程。
    “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
    “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从“地瓜县”跃迁至百强县前十、实现产品供需动态平衡的晋江经验,到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实现区域间供需平衡的地瓜经济,再到东西南北中全贯通的大流通、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正成为国内大循环最鲜明的注脚。
    
“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双循环:从“引进来”到“引力场”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
    中国已经形成了多个领域的世界“引力场”,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全球的资金、技术、文化等,中国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引进来”可以说是中国融入世界大市场的必经路径。
    多年前,炼油工业是福建发展的“瓶颈”。当时福建没有石油,没有天然气,炼油技术也不行,和中石化合资建设的年产250万吨炼油厂,根本满足不了全省每年1000多万吨的油耗,这是一个很大的短板。
    习近平说,一定要关注能源建设,因为能源是工业的基础,是工业的“粮食”。当时美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沙特的阿美公司在习近平的视野之内,经过其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关部门研究了与这两家公司合资的方案,终于在2002年9月把这个项目批了下来。
    与“引进来”对应,“走出去”也在同步进行,而且更加行稳致远。
    小小“幸福草”,情牵万里长。2021年9月,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
    习近平与菌草的故事还要从闽宁对口帮扶说起。1996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福建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在一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习近平在联席会议纪要上签了字。
    实践项目大获成功。如今,菌草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中国草”。菌草“走出去”建立了深厚的中外友谊。
    习近平还率代表团到国外招商引资。2005年7月,他率团访问韩国,出席“2005浙江(韩国)投资说明会”。投资说明会那天,习近平作主旨演讲,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2007年,也就是习近平离开浙江这一年,浙江首次跨入千亿美元出口俱乐部,当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境外机构数居全国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进博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传递开放合作强音。
    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从深圳到浦东,再到海南自贸港,全球要素 更加集聚;从广交会,到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交流平台更加完备;从“一带一路”到RCEP,合作平台更加畅通。这正是中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动实践,也是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的最佳表现。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古人的遥远期盼,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性表达,而中国“引力场”的逐渐增强,使得这一梦想离现实愈发靠近。
    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国内海外,习近平总书记的思考贯穿古今中外,从消费、投资、市场,到大循环、双循环,这既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起点,也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月刊第3期)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