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1-12 第06版:新闻纵深
|
大 | |
中 | |
小 |
|
|
构建系统性内生机制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
|
|
作者:
吴 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383 |
|  | |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农民增收。图为该县山善庄村一家果蔬种植合作社的社员在管护水果西红柿。
新华社 |
|
|
|
吴 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村共同富裕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系统化的全面发展和跃升。作为多维有机体的乡村,只有实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整体性协同演进,形成系统性内生机制,农业农村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才能久行致远。 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生产力根基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壮大集体利益的基本原则下,能够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经济形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资源整合优势,能够激发乡村生产力发展潜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村域各类土地资源的产权主体,产权所有者主体地位决定了其有资源整合的比较优势。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不仅可以依托产权分置对承包到户利用低效的集体土地,进行优化配置;而且可以从乡村全域乃至城乡格局进行全要素、全产业的整体规划和重构,集聚与盘活农地、林地、宅基地、市场、资本、技术等各类资源资产和社会资本,以多元合作方式开展规模化的产业升级、延伸和融合,催生优势特色产业成长,拓展乡村生产力新的发展空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力基础,也是乡村社会重要的联系纽带和组织资源,是实现共同富裕下乡村善治的社会基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质上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再合作”,体现了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生产力根基。 二、激发生产关系系统活力,优化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
生产关系既包括所有制结构,也包括经济管理调节机制等,是一个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多层次系统。在共同富裕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农村产权关系调整基础上,系统优化经营层、动力层、调节层等层次的运行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土地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作为优化乡村振兴基础性产权制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优化“动力层”“经营层”等层次的机制。 第一,优化乡村土地产权制度及其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乡村土地产权在界定乡村土地占有、使用等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农村经济社会关系的全部,乡村土地产权制度及其治理机制攸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全局,是决定经济社会框架的基础性制度,是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变革的前提和核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乡村各主体的约束机制和交易规则,可以创造出新的激励动力机制,激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活力。要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明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概念和权能划分,保护各主体的权益和经济利益,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分类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和创新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完善集体产权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机制,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金融、税收等配套服务,多种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深化“三块地”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综合协调、积极稳妥的推进改革。 第二,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激发经济活力。农业现代化是生产手段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农业组织经营模式创新的过程。农业组织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演变过程实际上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演变过程。首先,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要与国情、农情相适应,要与资源禀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等相适应。我国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显著,各地要因地制宜的探索农业经营机制。其次,家庭经营占多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条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要通过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接来实现。要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实现小农户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领小农户走农业现代化共同富裕之路。 第三,优化动力层利益结构,实现合作地位的对等和农利分配的均衡。利益关系及结构给经济团体、集团、阶级以生机和活力,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一种经济利益关系,总是属于一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利用生产要素从事生产、分配、交换的人。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增加过程中同等重要,家庭经营、工商企业作为具有不同禀赋特征的经济主体在价值创造中都不可或缺,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实现各经济主体合作对等和农户利益分配均衡。要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提高农户经济组织水平,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产业化联合体等“经济共同体”,提升农户在组织层生产关系中的位置,以组织及制度的形式保障和提高农户的市场博弈能力,形成基于农户共同富裕的组织层生产关系。一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提升农户整体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最基本的、最天然的农民经济组织形式。二是提高经济组织水平。基于共同利益,将产业链上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合作社框架内分工协作走向联合,是代表农民共同利益且具较高效率的提高农户经济组织化水平的农业组织形式。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联合体是带动农户衔接市场、共同发展和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的有效组织形式。 第四,构建城乡融合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是城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方面关系的调整过程,是调节层生产关系在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优化过程。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要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间人才、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共存、共荣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空间高度融合、打通城乡要素市场、消除城乡间制度性障碍、促进城乡间产业的合理布局。将城市公共资源的投资建设与治理方式引入到农村,加强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乡村振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