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1-17
2023-01-17 第02版:发改新闻 大 | 中 | 小 

持续发力后劲充足 有家有业更加幸福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605
(上接1版)

坚守初心发挥“赈”的实效

    “钱也挣了,家也照看了,还看到家乡越变越好,心里高兴得很。”谈起在家门口以工代赈项目的工作,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润溪乡莲花寺村村民曾奉琼开心不已。
    对于实现脱贫的人群而言,保证就业是确保其增收的基本前提。以工代赈受益面大、带动效应强,能为群众特别是农民工、脱贫人口等规模性提供务工岗位,支持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创造幸福生活。
    开展以工代赈工作,要求必须确保项目资金充足。“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下达75亿元以工代赈中央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这些中央投资已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社会资本等18亿元,支持中西部有关省份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060余个,预计将带动超过数十万名农村低收入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劳务报酬占比由原来的不低于15%逐步提高至30%,最大限度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就在2022年,以工代赈政策内涵和实施范围不断拓展完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完成修订工作,《以工代赈工作成效综合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做好以工代赈典型经验做法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陆续印发。
    “四两拨千斤”。各地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全面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资产收益分红等赈济新模式,让以工代赈中央投资更直接、更广泛、更长久地惠及脱贫群众。
    202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为指导地方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梳理形成可实施以工代赈的建设领域和用工环节指导目录、2022年度适用以工代赈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印发相关规范流程和工作模板,印发实施《关于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中积极实施以工代赈的通知》,组织开展了系列解读培训,确保政策能够细化落实。
    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成效初显,有效拓宽了当地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川藏铁路已吸纳西藏、四川当地农牧民近1万人参与务工;云南滇中引水、河南引江济淮等重大水利工程已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超过3万人,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超过5万人,并结合水库、河湖日常管护吸纳巡库员、巡河护河员90余万人。
    
消费帮扶“人人皆愿为”氛围更浓

    青海的三色藜麦米、山西的香畴压塌楼小米、四川的风干牛肉、安徽的臭鳜鱼……当这些来自脱贫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伴着“5、4、3、2、1,上链接”的口号出现在网友视线里时,不只是销量被带动,品牌更被打响。
    2022年2月,作为“消费帮扶新春行动”的重要子活动,广播电视总局指导电商企业开展了“消费帮扶新春行动之开门红”,通过24场直播帮老乡卖好货,帮扶销售农产品超400余万元,5400万热心网友参与这场公益助农活动。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消费帮扶新春行动”,使之成为消费帮扶“金字招牌”。2022年,该活动依旧不负众望交出亮眼成绩单:仅春节、元宵节前后1个月时间内,累计直采、帮销约970亿元,有力助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国内消费持续恢复。
    更让人惊喜的是,通过指导重点企业联盟有关企业组织开展“山货年货节”等帮销活动,全国市场化消费帮扶占比已超过60%,脱贫地区农产品“出山进城”的堵点被成功打通。
    “从10年前的传统电商到现在的直播电商,我们一直在摸索。由于人才匮乏、信息滞后,现在还在观望和不断地摸索,消费帮扶的直播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信心和方向。”主打三色藜麦米的青海平安高原农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晶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消费帮扶新春行动”也即将于近期开启,将进一步挖掘各地区、各行业、各系统消费潜力,支持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和服务销售,持续助力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消费帮扶氛围已更加浓厚。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推介了116个2022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包括“帮销、促产、疏浚、解困”等四大领域的典型经验做法,助力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实现互学互鉴、共促共进。

完善激励政策加大帮扶力度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迈上新征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文件起草、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投资安排、项目推动各方面全过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瞄准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出台2023年度后续扶持工作要点,凝聚中央部门合力。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安置点后续产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强化精准就业培训和劳务对接,依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组织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提升完善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深化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密切跟踪监测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就业、收入等情况,及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进一步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联合财政部做好2023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项目储备和计划下达工作,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中央投资规模,尽最大可能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和工作制度,压紧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吸纳带动更多农村低收入群体和返乡农民工就近务工就业。
    ——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扎实推进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消费帮扶产地示范区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消费帮扶“新春行动”“金秋行动”,强化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和旅游消费提档升级,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