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2-18 第07版:品牌视点
|
大 | |
中 | |
小 |
|
|
劳务品牌建设驶入“快车道” 乡村振兴引得“燕归巢” |
|
|
作者:
荆文娜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308 |
|  | | 春节过后,我国各地劳动力市场加速回暖,“用工旺”释放经济回升强烈信号。图为乘坐专列的旅客在重庆西站站台登车。2023年重庆首趟务工定制
新华社 |
|
|
|
本报记者 | 荆文娜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全国复工复产的号角全面吹响,各地开启“拼经济”模式。抢先机、开新局、拼经济、稳增长,通过提供就业服务和用工保障,各地全力“护航”复工复产,力争在新的一年实现经济“开门红”,招工揽才成为首要任务。 尤其是在劳务输出大省,更是细化服务,“点对点”对接,精准匹配用工需求。一些劳务品牌提供的用工资源被一抢而空,更有甚者,在劳务品牌效应带动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就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也是好地方”的返乡就业现象。不断发展壮大的劳务品牌,成为劳动力质量的保障和唱响一方经济的招牌。在国家和地方接连不断的政策举措支持下,劳务品牌正在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劳务品牌擦亮地方名片
1月30日,80名“礼贤妹”到京;2月4日,30多名“吕梁山护工”到京;2月7日,20多名天水“白娃娃”到京…… 春节过后,一批批务工人员被“点对点”从家接到北京,最近一批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的务工人员于2月9日抵京。不仅接进京,还管培训。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的一处培训基地,一些节后抵京的家政行业从业者可以接受免费培训。北京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节后家政市场用工需求很大,人员培训合格后马上上岗。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及“三孩”政策放开,家政行业服务需求激增,各地打造地方劳务品牌的意识明显增强。在沈阳,人社部门重点打造了以家政服务行业为重点项目的家政服务劳务品牌资源库,分行业建立指导目录。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5万余人次,安置就业人员9.3万余人次。在湖南,家政服务业已成为商贸服务业中的第二大行业。目前,湖南省各类家庭服务企业近6000家,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家政服务业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约为0.64%。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我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规模逐年稳步增长,其中约90%的人员来自农村地区。 家政行业品牌效应的日益显现,是我国劳务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夏把加快推进劳务品牌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举措,依托地方特色产业、优势行业和务工传统,大力培育吴忠厨师、海原司机、中宁枸杞技工、泾源家畜饲养工、东耀家政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有效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截至目前,全区劳务品牌从业人员26.5万人,带动就业12.2万人;累计开展劳务品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6万余人,一批乡土技能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相继涌现,促进枸杞、葡萄酒、文旅等产业发展,劳务品牌创造经济效益近27亿元。 “全国有护士节、教师节,潜江有‘潜江裁缝节’。”在去年底举行的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湖北潜江裁缝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名誉会长黄发安自豪地说道。从村组小作坊,到缔造全国村企第一股“幸福实业”,潜江裁缝还参与制作了奥运火炬手珠峰登山服、航天员着陆服、解放军作训服。黄发安表示,尽管采用了最先进的生产线,但仍有20%的人员缺口。劳务品牌建设在缓解用工短缺的同时,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提供了支撑。 “西岐名吃”名扬三秦,涵盖百余种风味名小吃;“紫阳修脚师”走南闯北,全国每3名修脚师就有1人来自陕西紫阳;“周至园艺师”展露峥嵘,盆景造型创造“立体之画”“无声之诗”;“广东技工”享誉全国;“平舆防水”有口皆碑,“正安吉他”名扬海内外……近年来,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持续涌现。如今,一个个响亮的劳务品牌已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地方名片,在就业市场上不断释放能量,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品牌成劳动力“质量认证”助推乡村振兴
劳务品牌的发展,关系着广大农民工群体的生计问题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进节奏,各地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不断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为劳动者创造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劳务品牌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经过多年的打磨,不少地区的劳务品牌效应已充分体现在人才的抢手程度上。据了解,山西吕梁与全国几十家劳务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常当期培训还没结束,学员就被签约争聘一空。甘肃民乐县推进“民乐憨小伙”劳务品牌建设,在珠三角、长三角建立34个劳务基地,与391个劳务中介组织开展合作,构建起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渠道。疫情防控期间,多地采取专列、包机、包车等方式,有力保障了群众外出务工。湖北“鄂州叉车工”因业务精、能吃苦、爱岗敬业,备受物流企业好评,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现如今,不少劳务品牌已成为地方劳动力的“质量认证”,企业用工更放心,就业拉动效应不断放大。一个品牌的树立,带动了一片就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兰州拉面师”带动100万人就业,河南“林州建筑工人”从业人员达20万人……劳务品牌成为拉动就业增长、促进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劳务品牌已不仅仅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同时还呈现出“众燕归巢”的态势。劳务品牌的发展壮大,成为人才回流的“助推器”,劳动力回流乡村之势正在显现。不难发现,返乡人才经过在外打拼,将多年积累的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带回家乡,通过产业项目集聚人才,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昔日,10余万名青海“化隆牛肉面师”在全国开办上万家拉面馆。如今,返乡发展成了潮流。据了解,青海化隆县出台专门政策鼓励返乡创业,投资建设青海拉面产业园,打造面向全国的拉面食材供应“中央大厨房”。“化隆牛肉面师”将目光瞄向家乡,回乡投资,已在全县开办400余个民营经济实体。位于湖北荆州的监利市是全国闻名的“玻铝之乡”,10万多名“监利玻铝商”在全国各地从事玻铝行业。湖北南桂铝业集团董事长彭小龙返乡创业,投资近10亿元在华中生态铝示范产业园打造公共平台,吸引大批“监利玻铝商”返乡发展,产业园已签约项目90余个。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柏莉表示,将劳务品牌发展与劳动力回流农村相结合,可助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出台产业扶持、企业优惠、职业培训补贴以及创新创业等配套政策,大力吸引劳务品牌从业者返乡发展。 政府“有为之手”助力劳务品牌建设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劳务品牌发展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有为之手”。在国家层面,支持劳务品牌发展的政策举措不断印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将培育劳务品牌作为稳定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的重要手段,纳入国家规划高位推进;为推进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劳务品牌提出了具体政策举措。在地方层面,各地陆续制定出台劳务品牌建设专项文件,一些地方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行业协会、市场机构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不少地方还出台劳务品牌标准、诚信、融资、税费等政策措施,支持劳务品牌做大做强。 据了解,预计到“十四五”末期,陕西将培育创建100个以上劳务品牌,实现“一县一品牌”,从中认定一批省市级劳务品牌,打造10个以上全国知名劳务品牌。河北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和后冬奥经济三大战略,将劳务品牌建设列入全省“20项民生工程”,加强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全省培育劳务品牌230个,带动就业1000万人。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各地共创建劳务品牌近2000个,涉及的行业从以传统建筑、制造和家政服务等为主,逐渐向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开拓发展。一些劳务品牌已经不单是就业名片,更是城市名片,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劳务品牌的发展,正从过去的自动自发阶段,进入市场和政策推动的新阶段。在有关方面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劳务品牌建设正驶入“快车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