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03-18
2023-03-18 第02版:发改新闻 大 | 中 | 小 

一间房的渴望

——因城施策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

作者: 成静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090
     近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二手房便民服务平台上线启用。图为市民在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不动产权证书。新华社
本报记者 | 成静

    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遭遇了较大变局。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资产负债表持续处于高风险状态,最终不可持续出现风险。
    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不但拖累相关行业,导致整体经济受影响,而且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利益,打击了消费信心,引发了民众担忧。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重要会议为房地产业定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和举措让担忧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稳字当头”才能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73821亿元,比上年下降5.1%。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而2021年,这一比重为6.8%。另外,2022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3%。
    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由于房地产行业增加值的下降,导致很多指标受此拖累。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下拉固定资产投资2.7个百分点。而房地产投资里,民营经济占比约80%,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对民间投资下拉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党中央、国务院用“稳”字为房地产业发展定下了基调。
    2022年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较大篇幅谈及房地产相关问题,继续强调坚持“房住不炒”,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等中长期目标。
    去年底,人民银行出台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会同相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一系列会议对推动房地产业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康义表示,2022年12月,房地产业的各项指标降幅都在收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比如,房地产投资降幅,12月较11月收窄了7.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到位资金、房屋新开工面积等指标降幅也有不同程度的收窄。
    “我们初步判断2023年房地产对整个经济的拖累不会比2022年大,房地产还是一个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具有一些有利条件。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持续发展阶段,尽管去年城镇化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达到65.22%,但是城镇化率还是不高,发达国家基本在80%左右。我国去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巨大,这些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另外,通过多渠道保障、多渠道供给、主体多元化,一个新的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会建立起来。”康义说。

“因城施策”促进良性循环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因城施策”四个字。
    其实,早在2016年“因城施策”就已提出,根据城市属性,区分一线、二线等几线城市,依据各城市不同的房价,制定不同的房地产政策。
    2022年7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住房刚性需求,合理支持改善性需求。
    在政策效应下,全国多地出台了降低限购限售门槛、下调首付比例、降低按揭贷款利率等适合本地房地产发展的政策。
    杭州、成都等地纷纷降低购房门槛。2022年5月17日,杭州出台政策,对落户杭州未满5年的户籍家庭取消在杭州连续缴纳城镇社保24个月的规定;非户籍杭州家庭由2年社保或个税调整为12个月。在限购范围内,个人转让家庭唯一住房的增值税免征年限由5年调整到2年。2022年5月31日,成都出台政策,购房人在中心城区购房,应具有拟购房所在限购区域户籍,或户籍不在拟购房所在限购区域但在当地连续缴纳社保12个月以上,这与原先要求的24个月相比,缩短了一半的缴纳年限要求。在近郊买房更是直接取消了社保要求。若没有成都户籍,只需要拿出就业证明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和成都的新政中都特意提到了二孩或三孩家庭,家庭生育情况成了购房政策的一个相关因素。
    武汉、南京等城市更是直接放宽了限购指标。南京对有60岁及以上成员的本市户籍家庭可增购1套住房,对长期工作在南京但社保或个税缴纳在外地的居民,提供半年及以上居住证明可在南京购买1套住房。武汉则表明,在住房限购区域购房的居民家庭可新增一个购房资格,在非限购区域拥有的住房不计入居民家庭购房资格认定套数,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限购区域购买首套住房的可实行购房资格“承诺办、容缺办”。
    中央层面的政策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今年1月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文,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
    2月20日,贝壳研究院发布报告称,在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下,2月百城首套主流利率再创2019年以来新低。贝壳研究院监测的103个重点城市中,23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下降,首套利率低于房贷利率下限(4.1%)的城市增加至34个城市。符合首套利率动态调整的38个城市中,石家庄、哈尔滨、长春、福州等17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回调至4%以内。
    今年1月,乌鲁木齐市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的22条措施》中提到,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在本市购房,与父母或子女共同签订购房手续后,可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不超过余额的90%帮助其直系亲属支付购房款。这也是一种家庭互助式的金融创新。
    根据相关媒体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扩大抵押贷款支持优质企业对出险企业的并购贷款,允许债务展期;规范预售资金监管;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不纳入贷款集中度管理……
    “因城施策”正在一步步为经济注入活力。
    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2023年2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止跌,转为持平。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全国两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始终是决策层密切关注的重要内容。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中指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解读称,稳住经营主体是今年行业重要工作,防止更多房企(特别是优质房企)风险暴露,才能稳定市场预期。与此同时,尽管《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保交楼”工作,但“保交楼”的重要性在此前多次会议中均有体现,预计今年“保交楼”仍是防风险的重要发力点。
    “2022年以来,监管部门频繁落地房地产支持政策,各地也在积极落实因城施策,但在‘房住不炒’基调下,供需两端政策均有所侧重,优质房企、合理的住房需求才是政策支持对象,热点城市需求端政策也是渐进式推进。”上述研究人员表示,整体来看,中央及地方对房地产“托而不举”的态度较为明确。

“房住不炒”守好民生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心系百姓安居冷暖,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个目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部署,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完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成为社会共识。
    鉴于房子的基本属性,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缺一不可。
    2022年9月14日,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我国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十年,亿万百姓喜圆安居梦想。“我们把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任务,努力为百姓安居托底。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姜万荣说,十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早在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综合近年来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信号,中指研究院研究人员预测,2023年,住房租赁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金融支持力度。结合2023年2月,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发布的“金融支持租赁市场17条”,今年住房租赁企业的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市场化住房租赁企业的供给积极性有望提升。
    “2023年保租房供给仍将是重要工作。”上述研究人员表示,中央层面,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60万套(间)。”地方层面,目前多个省份已发布2023年保租房筹集计划。“整体来看,今年保租房筹集规模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推进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群体的住房需求,促进‘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加快建立。”上述研究人员说道。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