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9-19 第02版:发改新闻
|
大 | |
中 | |
小 |
|
|
总书记首提“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何关联? |
|
|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687 |
|
|
|
(上接1版)
战略性新兴产业渗透性、融合性强,通过与传统产业交叉、渗透、融合等,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先进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再看未来产业,虽然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产业是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产物,富有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要求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是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过程。”盛朝迅表示。 在朱克力看来,科技创新发展和人力资本跃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两翼”。具体来说,一方面,没有科学技术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有赖于对技术价值作用的科学理解和深度挖掘。如今,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加快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朱克力认为,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当代科技应用,推动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智化转变,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构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的新质生产体系。可见,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推手;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成为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应用:东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关键在于优化与转换,难点在于升级与接续。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正值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我国东北地区不仅是国人的“粮仓米袋子”、共和国工业的“摇篮”,还是连接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其高质量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作为社会生产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配置、组合形式,生产力布局合理与否,关系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功能发挥和质量效率。东北的产业模式一直以来都以重工业、传统制造业等为主导,亟需通过产业升级来焕发经济发展活力。 在产业转型和布局上,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函复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同意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旨在为支持东北地区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新质生产力是东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也指明了东北未来发展方向。”盘和林说。 实际上,新质生产力在东北提出,立足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为东北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全国创新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 朱克力认为,首先,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须向新质生产力转换,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其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须向新质生产力转移,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力,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东北地区需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须向新质生产力集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振兴东北地区日益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这正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 对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变化,盛朝迅表示,这将会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催生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创新引领型发展新优势,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区域振兴转型发展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