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09-26 第06版:视角
|
大 | |
中 | |
小 |
|
|
学习领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
|
|
作者:
刘海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558 |
|  | | "北大仓"秋收忙
近日,“北大仓”黑龙江省进入秋收季,在垦区的水稻种植区,收割机械在田间忙碌收获。图为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水稻收获现场。 |
|
|
|
刘海军
9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一个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与传统生产力相对应、本质不同的新形态,从社会视角看,这两个对应的概念分别表现为“新质产业”和“传统产业”。
新质生产力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相继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等重要论述,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正当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东北振兴进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又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是我党相关理论建设的里程碑,对指导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乃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东北振兴实践基础。自本世纪初国家启动东北振兴战略至今20年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领导下、在东北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取得长足进展,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但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经济结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前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其间,自然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值得汲取的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显然是东北振兴经验教训的理论升华,是破解困扰东北多年体制机制问题与结构问题的关键一招。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也有国内外大环境的“衬托”。从国际环境看,扑面而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导致技术与产业的迭代周期大大压缩,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产业竞争、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主导力量,而处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低端的我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关键阶段,原有的、主要依靠投资规模扩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增加以及生态环境“透支”过大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东北“主打”的重化工业更面临严峻挑战。而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优先地位,正是基于科技创新水平高低决定产业竞争成败国际规则、指引我国产业度过结构调整阵痛、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成功之道。
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特色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始终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以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和创新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更为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端以来,新技术突破、迭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其间,伴随着科学、技术、生产相互渗透、融合,这三者日趋成为统一的整体,借此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大大缩短,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表现为直接的竞争力。而新质生产力更加凸显这样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以高新技术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高度吻合,凸显了新质生产力“技术含量高”“技术品位高”的“双高”特性,也就是说,高新技术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或支撑新质生产力的“七梁八柱”。 新质生产力以新领域为主阵地。纵观前三次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总在特定的新领域崛起、成长并逐渐波及到经济社会,预示着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的新质生产力也应循此发展路径快速成长。如第二技术革命聚焦电力、电信、内燃机以及钢铁冶炼领域的技术突破,促成了电力、石油和化工等产业的大发展。当前,全球面临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其中,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领域正酝酿新突破,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相关产业也面临大发展的新机遇。时下,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力领域与上述领域保持了高度一致性,有助于依托这些新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实现率先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践行高标准为主旨。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为根本解决东北的产业结构问题乃至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的路线图,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部署的有机组成部分。鉴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立足国情、结合东北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力求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新质生产力需要开放型发展
需要产业链体系的良性互动。无论是过去出现的那些牵动作用明显的新兴产业,还是现阶段呼之欲出、厚积薄发的新质生产力,均不是“无源之水”,普遍是此前技术及其传统产业“量变到质变”“扬弃”积累的结果;即便是成功实现产业化,也需要在发挥“率先”“引领”作用的同时,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与传统产业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不少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相当部分出自传统制造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健康发展,相关高技术产业乃至新质生产力也难以得到很好地发展。可见,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花独秀”的“独角戏”,而是相关产业联动的系统运作成果。 需要国家战略系统集成。生产力诸要素均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做支撑,其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力量的要素——人的技术含量尤具特殊意义。现阶段,我国综合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凭借我国“举国体制”“有组织科研优势”,应在一些关键领域规划一批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并借此形成一批新质生产力领军企业、典型产业集群、示范产业基地。 需要在深度开放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经济发展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有国际竞争力水平为参照系,关键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新突破并占据国际同行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当前,在美国带头遏制我国科技进步、通过常规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引进、消化先进技术难度急剧增大的背景下,如何把深度开放和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须跨越的“门槛”。 (作者系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