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2-24 第03版:新闻纵深
|
大 | |
中 | |
小 |
|
|
要在县域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
|
|
作者:
陈文胜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057 |
|
|
|
陈文胜
应对当下难题,需要全面总结过去的基本经验,在农村改革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寻找现实途径。根本之策是在县域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根本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让脱贫人口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优化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环节的协同效率,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帮助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实现增值收益,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通过农业产业链整合,打破传统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割裂状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提供更多增收机会。通过农业产业链整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转型升级,为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着力各类农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就业竞争力。脱贫并非仅仅是解决脱贫人口基本生活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并具备个人的竞争能力。各类农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能够接触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帮助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了解最新的农业发展趋势,掌握高效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这些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进入非农领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提升在其他行业就业的竞争力。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个人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让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学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实用性培训以培养职业技能,使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能够具备更高的就业竞争力。 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进程,解决脱贫人口的后顾之忧。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以及政策执行的差异,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化。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城市居民社会保险和城市居民社会救助等,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则主要依靠农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社会救助等。这种分割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社会不平等,给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带来了后顾之忧,也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因此,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是解决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后顾之忧的关键。同时,需要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以确保脱贫人口不会再次陷入贫困。 保障脱贫人口的土地权益,加快突出财产权的土地制度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当前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土地征收补偿不合理、土地权属性质不清晰等。这些问题对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土地财产权益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保障土地权益中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是重要途径。财产权能够明确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保障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土地权益,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可以有效防止他人侵占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权益保障的效果。财产权能够激励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在财产权的约束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有动力去积极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增加收入来源。财产权还能够为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帮助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加收入。 政策从到村到户为主,向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主转变。随着战略重点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主的“攻坚体制”,逐步向实现乡村振兴为主的“长效机制”转变,对脱贫地区的支持政策应逐步由以一村一户的帮扶为主导,转向对脱贫区域整体发展的支持为主导。通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为农民在县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不断提高县级财政的保障能力。 由行政外在推动为主,向市场内在推动为主转变。脱贫攻坚的阶段性决战必然要求政府以行政力量在短期内集聚大量资源投入,但随着发展阶段性的变化,也必然要求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归位,以破解包括脱贫地区在内的农村内生动力不足、产业持续性差等问题。为此,一是把农民经营行为和生产行为“放”给市场。主要是减少产业选择的直接介入,从引导与激活要素上着力,在要素集聚平台打造、科技创新推广、品牌创建、标准化监管等层面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推动有效市场的形成与完善,为脱贫乡村撬动和引进外部资源提供支撑,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产生乘数效应。二是建立规范乡村产业财政投入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明确支持具有确定性的成熟型企业和专业大户扩大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培育成为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不支持具有不确定性的成长型企业和专业大户,避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偏低的低端产业、低端产品继续扩大生产。以此推动发展方式实现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从行政推动为主逐步走向政府引导下市场驱动为主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