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8-06 第02版:新闻纵深
|
大 | |
中 | |
小 |
|
|
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好 |
|
|
作者:
郭丁源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016 |
|
|
|
(上接1版)
《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杨宜勇表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这样的体制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可以不断释放经营主体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促进国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到2035年,我们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杨宜勇认为,主要聚焦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三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是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五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新变化。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历来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一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据世界银行研究,1960年全世界共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业内人士指出,一些经济体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杨宜勇表示,在当下经济环境中,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需要精准平衡市场活力与监管力度,确保经济在公平竞争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做好这一点,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就能推动经济在自由竞争的同时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实践证明,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方能把我们的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新征程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让“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各展其长、同向而行,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
|
|
|
|
|
|